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正文 第三章 弦诵:教授“立”校_教授是学术的核心

在工程方面,清华有原来的老家底。在战火中,由于梅贻琦校长的远见和敏捷,院长施嘉炀、青年助教董树屏等艰辛辗转,使得西南联大工学院在昆明拥有了较为完整的设施;以至于后来一些理科学生转系到工学院学习。

摩擦力学家郑林庆说:

我原来学的是物理,到了昆明之后,我转机械。为什么我要转机械呢?因为物理系的设备全没带出,丢的丢,什么都落在北平了。而机械系很多设备都运到了,先运到四川,后运到昆明。

人们告诉我,郑林庆为中国“摩擦力学”的创立卓有贡献。问起他,只是一笑。

吴大猷造光谱仪

当年,吴大猷先生与他身患重病的妻子就住在昆明西郊的岗头村永丰寺。吴大猷的学生沈克琦回忆:

当时因为飞机轰炸,教授都疏散到乡下,他在那里就用从北京带去的一些光学元件,装成了一台大型光谱仪。大型光谱仪应该有一个很稳定的平台,他就用砖头砌了一个。上头应该有架子,他的架子是用木头做的。它本来有一个像暗箱似的暗筒,这暗筒是用黑纸糊的。还有一个放照相机底版的东西,要拍照,拍光谱的照片。就这么一个光谱仪,经过仔细调整以后,它就能工作了。

所以吴大猷先生说:我看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台光谱仪。他用这个光谱仪还做了一项实验工作,而且还取得了一定成果。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每天,吴大猷都要乘马车赶到城里去上课。一次因为道路坎坷,吴先生从马车上摔下来,当场昏迷,脑震荡。

次日,吴先生依然前往学校上课,也依然乘着马车。

胡适寄书

西山华亭寺有海慧塔,那是和尚墓。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西南联大一部分图书也放在这里。

数学系教授江泽涵一家人住在寺里。在晨钟暮鼓中,江泽涵进行数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他曾经在一张照片背后自题:“卧薪尝胆。”就在这山林古寺中,江泽涵的孩子,亲眼看到一本从美国寄来的书,却没有封面;后来由母亲用紫红色的布做了封面,接着被数学系的教员传抄。

而在清华大学教师江丕权的家中,我看到了这本穿越过重洋,穿越了战火的书。这书是胡适寄来的。它饱含着身处海外的学者对祖国与学校的深情。江丕权说:

胡适是我的姑父,他当时是中国驻美大使。他知道我父亲是搞数学的。在昆明,要得到当时数学的现代文献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最新出版的书。胡适不一定懂得这个拓扑学,但他买了一本,寄到昆明。由于当时航空寄信的邮费很贵,所以他把精装书皮裁掉,只把这个书瓤寄回来。我父亲接到这本书非常高兴,又专门装了一个硬壳,是用红布包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7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免费阅读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西南联大行思录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