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邹君的亿万分之一缕“神念”附着在“姆妈”身上,并随着她举家搬迁到镇里,就强行赖上了“巡夜更夫”只求安顿。
“呃……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就信你们一回,先把锣给我。”那巡夜更夫小老头尴尬地接过锣与锤,先敲了敲腰间竹梆子,扯起嗓子喊道:“天寒地冻——小心着凉!噹噹噹。”喊完之后,便转过脸来笑呵呵地领着姆妈和她的11个孩子往自己的家快速赶去。
不过,众人在路过更夫的“办公室”即“更馆”时,却得等更夫去拿钥匙,毕竟“更馆”虽小就如同保安岗亭,但也是官府衙门派人修建,并且里面除了一张床铺供更夫夜间打更之余休息外,便是灯笼、棍棒、绳索、锣、钟、梆子等照明、防盗和报时之物了。
离开“更馆”后,众人随更夫一起回到了他家,原来是在镇上最偏僻的一个角落里,一间由木板搭建的两层小楼,数丈见方,无茅厕,须野外解决内急。一楼放置锅、碗、瓢、盆、水缸、灶台和柴火,二楼是睡觉的房间兼仓库且无客厅,因“更夫”社会地位太低,多由又穷又老的单身汉来充当,基本上不需要社交,所以官府衙门也就没破费给“更夫”们修建宅院,只管他每月钱粮够养老。
其实,邹君还在下界地球凡间做凡人时,就看过不少古装电视剧,知道古代由“打更”而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更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一般需由一些比较精力旺盛且健壮的男人担任。他们或由街坊邻居凑钱聘请,须每月按时给他们发工资。
“打更”的历史可以从更夫所使用的工具中来探寻,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打更”了。那时,“更夫”所使用的工具是一种叫“刁斗”的东西。古书上记载,“宫门内外,卫士击刁斗以传五夜。”这里的“刁斗”就是一种军中所用的特殊“炊具”了。
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军队中有一种炊具叫做“刁斗”。在白天,士兵们用它来煮饭,但到了晚上就用它来“打更”报时。
可想而知,“打更”最早已经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且仅在皇宫和军队中流行,随后经过了千余年传承演变,才逐渐盛行于民间各地。但是,到了唐朝时期,“打更”的工具就换成了“鼓和钟”,以鼓为时,以钟为分,显得报时更加精准,让四方蛮夷更加推崇。
到了宋朝,“打更”的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改良,将笨重的“钟鼓”换成了“钲”,也就是一种手摇式的“铃铛”,这样倒是能减轻了“更夫”的负担,让“打更”这项工作更加趋向于大众化与合理化,让地方官府衙门在招聘“更夫”时能花更少的钱办更多事。
由于古代没有大规模普及简单易懂且通用的“计时工具”,因此需要靠“打更”来提醒平常百姓家的作息时间,主要是各级官府衙门考虑到必须得服务于广大民间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因为在皇宫贵族和富贵人家里,都用漏斗来计时,这是普通百姓用不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