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2、刘禹锡拜师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光阴荏苒,时间到了大历十三年(778年),小禹锡已经长到7岁,便进了嘉兴县城中一家出名的私塾馆读书。他的老师是位须发皆白的老明经,满肚子学问,一身的正气,因看不上官场的污浊,辞去僚属之类的职务,回到故乡教孩子读书。小禹锡在他的教诲下进步很快,不出半年已读完《诗经》,现在《尚书》也学了好几篇。

这天,小禹锡听着老师讲解新课,最后有两句中竞嵌着自己的名,那就是“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小禹锡急不可耐地问老师说:“先生,你念的我什么玄圭,什么成功?”老师先是一愣,然后见问话的是小禹锡,心中忽然省悟过来,笑呵呵对小禹锡说:“你问得好,还是去问你的爹吧,他会告诉你的。”

正好这几天刘绪因公务路经嘉兴,身子有些不适,便托差役给苏州任上的节度使李栖筠送去一信,请求准他几天假,待在家中养好身子就返回。此刻,他正躺在长椅上假寐。小禹锡放学还家,见多日不见的爹爹回来了,高兴得连蹦带跳地跑拢过去,摇晃着爹爹的身子喊道:“爹爹,爹爹,我今天学《尚书》,先生让我问你,怎么我的名字在《尚书》里呢?娘不是说你给我起的‘禹锡’是大禹送子的意思吗?”

音乐,孔圣人听舜王传下的《韶》乐,沉浸于其中,甚至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并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竞到了这种境界。他老人家还赞美《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才是咱们读书人应该听的事。”小禹锡对老师的告诫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感,因为他原先学习《论语》时书上就这么写的,他原本也感到书本上说的是对的。可是那些山野俚曲确实太有魅力了,这么优美动听,但孔圣人怎么不喜欢它呢?小禹锡越来越糊涂了,他不知说什么好,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深秋,小禹锡随母亲去苏州城中探视父亲,才把盘桓在心头好几个月的疑问向父亲提出,父亲情、向往之意,决意前去向他求教诗艺。他挑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搭乘驿站的马车,向嘉兴县西北方向的吴兴出发了。

皎然居住在吴兴县杼山的妙喜寺中,那杼山是一座景色幽雅、环境清静的苍翠青碧之山。山腰间生长着大片的竹林,山脚边是一望无际的茶丛,河道两旁又植满了桑树,皎然所居的寺院就被这青山绿水包围着。小禹锡来到妙喜寺的后院,推开竹扉,只见有个清癯的老僧正手持瓦罐,往陶杯中倾倒沸水。那些置于竹案上的陶杯一个个热气腾腾,散发出新茶的馨香。那老僧见小禹锡到来,冲着他笑笑说:“今晨喜鹊叫,我猜是贵客要到。你瞧,这不到来了吗?”

小禹锡听老僧说自己是贵客,脸臊得通红,但他依然不慌不忙,向长者深深作一个揖道:“晚生久慕先辈大名,今日得以瞻仰尊容,实为万幸之事。”

皎然也不,但转念一想,这正是向老师请教的好机会,便把刚才路上构想好的一首绝句吟出: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好诗。”灵澈上人先夸奖说,“不过,我看若将其中一字改动一下,这诗将会更精彩。”

“是的,这字该在末句之中,是不是这样的呢?”皎然也跟着发问,这问题似乎是在问小禹锡,又似乎对灵澈的问题表示赞同。

小禹锡想了想,他的这首诗不是想说杨柳在春色中的主导作用吗?不是说人们对杨柳的喜爱留恋之情吗?而末句“邀得垂杨相发挥”似乎又将诗作的主体让位给桃李了,这正同自己原先的设想相悖。对,毛病就在这里。他抬起脑袋对两位老师说:“是不是要我改动这个‘邀’字呢?”

皎然和灵澈两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正是。”

“那我就将它改为‘偏’字怎样?再不然改成‘还’字可否?”

灵澈上人说:“不错,然而却不尽善。”

皎然笑笑对小禹锡说:“是这样,你想想,若改作‘偏’字,岂不有点否定桃李之意?若改作‘还’字,意思倒好,可语气不重一力度不足。”

那就改作‘须,吧。”小禹锡眨着眼睛说,抬着脑袋等待着两位老师的评判。

“哈哈!”两位诗僧不约而同地发了爽朗的笑声,“正是此字,正是此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

皎然对受宠若惊的小禹锡解释说:“真是孺子可教也。此处非此;须,字不可,这一‘须’字用得既不轻又不重,可渭恰到好处,不否桃李,又突出杨柳,真是妙手偶得,天然自成啊!”

小禹锡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心中暗念道:“对,诗就要写得豫他们那样。”

从此,小禹锡成了皎然和灵澈的年龄最小的议诗论诗伙伴,小禹锡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盛唐时代诗人通过刻苦锤炼达到自然浑成的路径,使诗作既瑰丽新奇而又不矫揉造作。。。。。。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