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小友别来无恙否?”
如洪钟般郎朗声音传来,站在枫亭围栏边的黄衣老仆和少年公子皆转身望去,只见一位身披红色金丝袈裟,铮亮的光头上有九个戒疤,手中拿着一串檀木佛珠,一脸微笑之色的看着自己的老和尚。
细细看去,但见来人须发皆白,身体瘦长,但却红光满面,精神抖擞,不是自己要等的智空大师还能是谁?
他开口称呼少年公子为小友并且问‘别来无恙否?’,显然是因为与公子时以前见过,而且是故人。两年多前,这位智空大师游历姑苏“寒山寺”时,幼年的公子时曾与其见过一面,并且此人还是跟“寒山寺”方丈智真大师同辈的‘智’字辈方丈,法号智空。
而公子时与智真法师相识多年,也可以说是智真法师看其长大也不为过,有了这层关节,智空才会一见面就称呼公子时为小友。
多年不见,智空身上的离世脱尘气息越清晰可辨了,隐约间能够从他体表之上看到一层极为淡薄的佛光。
他双足上穿着一双布鞋,从一条土路上大步走来,但浑身上下却一尘不染。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尘埃、不洁之物,都被他身上那层淡淡的佛光所阻拦了。
除了这层以前没有的佛光之外,智空那双眼睛也越的清澄深邃,光华内敛。
见到此幕,公子时神色不禁再度一动。
神华内敛,佛光护体。
几年不见,这个智空老和尚佛法看来再度得到了突破,竟然也进阶到了务须还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佛主有云: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参禅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