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令之行便行令,这是自然规律,顺势而为,方为上策!“颛顼时初谢,句芒令复陈。飞灰将应节,宾日已知春。”
人生旅程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数十年或者百来年的时光,但是人生中又有几年是脑子健康而精神清晰的呢?
美国的残疾作家海伦·凯勒曾说:“感恩之心是一颗宝石,以它来增添生命的光辉。”而感恩之心就是人际之间的边界感柔和与温暖之恰到好处。这种感恩之心,这种人际安全边际界限,并非天天然而来,而是后天学习培养而成。
陈晓航感恩母亲。虽然她没有给自己带来的,仅仅是三万多元的存单,而没有任何巨额财富。但是陈晓航感恩母亲的牺牲,感恩母亲的安排,感恩母亲做出的任何决定。
尤其是那句永别了!很痛很痛很痛,也很不敢想象母亲现在的境况。
但是如同旧时代岛国的一位母亲和儿子。在那个贫瘠的世界,生活资源,无法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们继续消耗粮食。所以一旦年迈或瘫痪病症,那么成年的孩子,就会背着老人,进入原始森林,放下之后离去。这或许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观念写照。
而有一位母亲的儿子,就是不愿意那么做。这位年迈的母亲,一次次地要求儿子把自己背到森林里去,让自己走祖祖辈辈安排好的结束人间生活,去向普照大地的神界。
最终,不得不服从母亲意愿的儿子,把母亲背入森林。但儿子不愿意当下母亲。因为儿子想要找一个相对遮风挡雨的好地方。走了很久,口袋里的干粮,竹筒里的水都被母子两个吃喝完了。
母亲说,“儿子,我口很渴,让我喝一口吧。”
儿子看着空空的竹筒,把母亲放下并安置在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板上,然后飞快跑去很有些距离溪边打水。
等到孩子回到放下母亲的地方,母亲并没有在石板上。只有母亲的外套,上面有一撮干粮。哪来的干粮?那是母亲一口都没吃而已!
儿子急切在周围寻找,发现母亲的身体在山涧中。儿子一下子清楚母亲怎么出现在山涧。他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起身回到石板,拿起母亲留下的衣物抱着那干粮。然后勉强自己,得活着走出了森林。
陈晓航的母亲,也许也可能会在某个山涧流水之间,不为去感受,而是为不再需要感受自然的风和景,俗世的是与非。
陈晓航就在心中,心眼感受母亲正静静地坐在某条山间溪流旁,听着潺潺水声,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受着微风拂面。她并不只是想单纯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更希望能借此远离尘世喧嚣和是非纷扰。在那里,她可以摆脱一切束缚和压力,放松身心,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她渴望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安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