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什么是新的学习内容,孩子的问题,就是内容。他在学习对抗,我们家长是学着一起对抗,还是化解对抗,然后引导孩子呢?
接下来我们从意愿力、意念力和意志力三种维度分析拖延和改变拖延的对策:
1. 意愿力: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意愿力(意向性)更多是指人的思维、感知或行动具有指向特定对象或内容的特点,即有意图的行为或目的导向性。它并不直接等同于意志力,但与意志力有关联,因为一个人的意图可以引导其意志活动。在日常用语中,“意愿力”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坚定追求某事物的决心或驱动力。
说白了就是,我想要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尤其是那些非常用功的记忆学习知识点的孩子,她们将这些记忆的知识点用于考试,而不是去领悟知识点背后的运行逻辑,不是将知识点用于自身的智慧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问他,孩子,你清楚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吗?除了要好成绩,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不知道!如果连这意愿力也没有,我们读书学习干嘛呢?
意愿力在心,如果心中无愿望,那么心愿何以会成为行动?
而事实上,即便有意愿力,也未必能实现意愿成真。我们有句老话,“夜里睡觉,梦里千条路,白天醒来,依然走老路。”如果意愿力,仅仅是我是想学习的呀,但是中了那句依然走老路的魔咒,那么意愿力就是仅仅是想过而已,是无法实现的。那么拖延也就成为现实。
2. 意念力:
在某些非科学或流行文化背景下,意念力可能指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心理力量,即通过纯粹的思维或意念来影响现实的能力,例如心灵感应、遥视、预知未来等。但在心理学领域,意念力通常不被视为具有超自然意义的概念,而是指个体运用思维集中、正向思考和想象力等技巧来影响自身情绪状态、行为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能力。
有一位半路出家的和尚,法号弘一大师,据说他有一句话,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中有了牵挂和执念,就一定会有所回应。然而,光是心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望。只有常常动口,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才能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
动口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话,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表达。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产生兴趣时,不能只是默默地放在心里,而应该主动与对方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还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