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电报局,门庭若市,排队办理电报业务的人,几乎把院子里的凉棚都坐满,三层高的“电报楼”里,一、二层都人满为患。
一楼,是民间电报的发报处,等着发电报的人们坐满了等候厅内的长条凳,他们是各家商号、柜坊、工场、作坊的“跑腿”,受东主差遣,来电报局发电报。
发完电报,转到隔壁的收报处,看看有没有自己东主的电报送达。
二楼,是官方电报的发报处,来自各部以及各官署的小吏,拿着公文,根据顺序,依次进入不同号数的隔间,将公文交给柜员进行登记,确认内容无误之后,付费,拿了回执,返回官署复命。
官方电报又名“官报”、“电牍”,随着两京电报线路的开通,京兆电报局的“官报”往来越来越频繁。
而现在,当长安和扬州广陵可以通电报后,京兆电报局每日收发的“官报”数量,已经翻了近二十倍。
这还只是开始,随着“电牍”这一形式的公文越来越常见,加上将来各条电报线的陆续“通电”,京兆电报局的业务量只会越来越多。
在外间等候发电报的小吏们,坐在长条凳上,喝着服务员端来的茶水,紧紧抱着装有公文的“公文袋”,和其他人聊天。
他们奉命携带公文来此发电报,公文不可遗失,也不能泄露内容,所以大家聊天的话题,就是长安到广陵电报线的“通电”。
这条线路,由两京线、洛(阳)叶(城)线、叶宛线、宛安线、安黄线、光黄线、淮水线、邗沟线构成,全长据说超过三千里,却能实现信息的瞬间传递。
由此沿线官府被这条细细的电报线“串”起来,朝廷现在已经要求沿线官府将一般的公文都用电报来传,而京城发给各地官府的一般公文,也会用电报来传递。
因为官府用电报发一般的公文也得缴费,所以现在朝廷要求各地官府在发“官报”时,必须严格限制字数,内容要言简意赅,不许废话。
还拟定了“电牍体”,让各地官府“规范用词”。
所以,文笔吏们如今必须掌握一种新的公文体,那就是“电牍体”。
将正常的公文,改写为语句精炼的“电牍文”,经长官过目之后,用章,然后带着钱,到电报局发电报,然后缴费、收好回执,返回官署复命。
这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小吏们看着业务繁忙的“业务大厅”,感慨着世事变迁。
“这还是一条线,等永济线、通济线通电,有了河北、河南的公文往来,电报局怕不是要被挤爆了。”
“你可别忘了河套线、河西线还有剑南线!等益州和交州之间的电报线也通了,这电报局恐怕得日夜无休!”
“那和我等无关,我们在这里办完业务,这电牍什么时候发,就是电报局的事,电牍再多又如何?可以三班倒嘛,工场里也这般,累又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