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云集兴化府城剿倭,可吃喝拉撒还是要兴化府来承担,或者说是兴化府百姓承担。
即便,他们刚刚遭遇兵灾,遭遇不忍言的灾祸,可朝廷的赈济是赈济,日后自有钱粮赋役豁免,而在这个时候,朝廷派出大军剿倭,钱粮还是得地方上出。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规则。
谭纶丝毫不担心易道潭不能筹集到所需粮草,实际上虽然兴化府城失陷,可兴化周边村镇尚有士绅大户保全。
以易道潭知府的身份,向这些士绅大户借些粮食出来,也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谭纶把军粮筹集的差事交给福建布政使司或者都司,虽然人家也会办,但是最后钱粮的落处就不好说了,这是得罪人的事儿。
他谭纶初来乍到,自然不会给自己揽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是,我一会儿就去办。”
师爷答应下来,随即很快就离开。
随后在福州等待数日,终于等来了胡守仁率领的浙兵。
这个时候,民间对于这支浙兵的称呼,其实还有另一个,那就是“戚家军”。
实际上,这个时期,只要军队的主将是戚继光,福建和浙江民间都会称其为“戚家军”,概因戚家军军纪严命,和卫所官军大不相同。
戚继光统帅的明军,都不是来自卫所的部队,而是自己选招入营的营兵,拿着比卫所兵高很多的兵饷,作战胜利后赏赐也远超卫所军。
这样的收入,军士自然愿意用命去争取胜利。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莫过于此。
十七日,戚家军抵达江口,十八日过黄石,十九日到东亭,在和福建巡抚谭纶会和后,大军行进速度陡然开始加速,快速靠向兴化府。
二十日,谭纶、胡守仁率领的浙兵就抵达莆田,随即谭纶召集刘显、俞大猷和戚继光相见,商议军情。
而刘显,此时则很是失望,几次三番给总督张臬的书信请求增派援军。
战场上,自然军力越强,战后功劳越大。
可是,张臬的书信里,却尽是各种诉苦之言。
一月,广东倭寇犯潮惠二府,黄冈、大澳等处。
月末,兴化倭寇奇兵福宁倭寇为配合兴化倭寇行动,自政和等县袭攻宁德,破之,趋罗源入海转薄连江登岸,至此宁德县城已四陷矣。
这些消息,不管是张臬还是谭纶,都只能想法设法掩盖住,在兴化倭寇未被剿灭前都不敢往京师报告。
在攻陷兴化府城消息的刺激下,各地倭寇近段时间来各处肆虐,张臬又哪里敢调派人马给刘显。
从张臬的角度,消灭兴化倭寇,不管是俞大猷还是刘显,亦或者是戚继光,反正都是他手下的兵马,自己的功劳并不会跑掉。
戚继光虽然是浙将,可朝廷把他调往福建,那他也就是福建的将领,算是分守副总兵吧。
在谭纶帐前,由刘显向谭纶介绍了兴化倭寇现状,以及明军现在的情况。
兴化府城失陷后,一开始,刘显大军粮草是由周边府县接济,翁时器在营中时,也向周边大户借来一些粮草。
之后,自然是易道潭接过这个差事。
虽然不愿意进兴化府城,可易道潭的公务倒是没有耽搁,倒是让刘、俞、戚三人少了分心去收集粮草的事儿。
虽然不进城,可不耽误公务处理,这或许也是没有科道言官上奏弹劾他的原因。
其实,对任何一个官员来说,履新就要做清理的差事,这兆头可不怎么好,自是不愿意去做。
将心比心,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比较迷信的情况下,其他官员其实都能理解易道潭的做法。
“倭寇扎营五党山,还在许厝扎下营盘。”
谭纶知道倭寇约六千余,却是分守三地,心中不由得冷笑。
此战定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