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俞将军坐镇,东翁当无忧亦。”
那师爷显然是佩服俞大猷的人,此时由衷说道。
谭纶摆摆手,笑笑也不说话。
从他内心来说,当然是戚继光调到福建作战是最好的,谁让他和戚继光更加熟悉。
当年他在浙江任知府的时候,俞大猷已经是浙江总兵,而戚继光是佥事游击,带着兵游走于浙江各处灭火。
其实,谭纶练兵,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和戚继光说话的时候,由戚继光提议的。
各府县各练一支精兵保卫家乡,遇小股倭寇则主动出击,遇大股倭寇则据城死守,等待朝廷救援。
而练兵之法,谭纶和戚继光也都有闲聊,所以二人从选兵到训练,方法上都是大同小异。
只不过,戚继光的提议,在浙江其他府县并未得到推广。
因为这样练出来的兵只能是乡勇,由地方上自己掏钱供养,最多就是有了战功,可以从胡宗宪胡总督那里领到一些赏赐。
而朝廷给的赏赐,对于供养这许多乡勇来说,其实杯水车薪。
谁当兵不是为了钱?
饷银给少了,就没人愿意来,钱给多了,说不好听就是从地方官荷包里掏出来的银子。
这些银子,如果不是发给乡勇,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种名目最后落到知县、知府官员手中。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话可不是白说的。
明清时期的官场,其实地方官员都是按照赋税任务收税,不过那些是上缴给上面官衙的。
而自己官衙的收支,则是以杂税形式收取。
至于收取的度,那就看你的实力。
若是有强力武装弹压,不怕闹出民变,大可把人收税收到倾家荡产。
单说明朝,中央收取的赋役真的很低,是历史上所有朝代最低的。
只不过,自从朱元璋以后,朝廷对官员的约束逐渐下降,从上到下贪腐成风。
地方官员自然不断提高杂税,维持了衙门运转,剩下的可都是自己的。
高兴了,大考之年,就往上面多缴点,看能不能升官。
不想升官,那就指着杂税收,赚够养老的银子。
当然,因为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原因,地方官员大多还是知道该怎么收这个税,也不敢收取太狠。
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让人造反生事,他们也就干到头了。
所以,对于地方官来说,收税也是个技术活。
既要把银子赚了,还要民间能活过去,这就很考验官员的能力了。
当然,这些东西,一般都是有师爷帮着测算,倒不用官老爷们费心。
虽然倭寇闹得凶,可真愿意往这里面砸银子的官员,也就只有谭纶等寥寥数人而已。
巡抚衙门的人派出去,不到两天就收到了浙兵已经进入福州府的消息,只不过现在还在福州边界地带的村镇上,所以消息还没有传进省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