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指的是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
泉州南少林最早见于《万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书《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唐豪考证认为:此“闽中“少林即泉州少林,从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认为:建于清源山麓的泉州东禅院即南少林。
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寺虽历经沧桑,千年古刹史迹犹存,文献可稽。清咸丰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泉州历史学会陈泗东据此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肖林村原名少林,《八闽通志》、《三山志》、《福州府志》等均有福清少林寺的记载。流传于福清民间的《请神薄》上有“少林寺伽蓝“之名。少林寺遗址位于新宁里弥勒山南坡,寺院依山而建,有八座层次分明的平坦地台,第二殿右侧有马厩、练功场、少林僧人墓葬等遗迹。寺前约400米的石板桥有刻着“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造下洋石桥一间“条石一块,可作为福清少林寺的佐证。1993年,福建省武协派人对福清少林进行考察,并结合文献记载,认定福清少林寺确实存在,其依据有五:1.福清少林寺于清乾隆以后消失,与传说中康熙年间毁少林之事吻合。2.福州府无福田县,仰为福清县之谬。3.福清地属福州府,地理位置恰为闽中,与《少林拳术秘诀》中南少林在“闽中“相符。4.福清古代亦有武僧,《后村大会集》中“得法于铁鞭韶“的德诚和尚,便是福清高僧。5.莆田无九连山,福清少林遗址坐落在与永泰、莆田交界处的九连山脉,极有可能是“真正“的“南少林“。
993年7月13日,《福建侨报》率先发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内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
少林寺,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跋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