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北方已经显出几分萧瑟。~,铺满街道的枯枝落叶更增添了这种肃杀的气氛。
北京的市井街面已经彻底恢复来了。春夏时候的统计表明,北京城的居民总数已经达到了百万人以上。偌大中国,仅次上海、广州、南京三地。
天气渐凉,夜色笼罩下,街上的行人也是渐少,偶尔几个熟人在路上碰了面,唠两句嗑也很快散了。
只有街上的馄饨摊还挂着灯笼。
在这大冷的天里面,喝一碗热乎乎的馄饨,不仅是为了暖一暖手脚,有时也是为填一填肚皮。随着北京城市容市貌的恢复,物价也打滚儿的向上升。一些还没成家立业的年轻人,深夜时候兜里可没余钱去下馆子。这个时候开依旧开张的馆子,价格都不便宜。
作为一个兜里没什么钱,也不怎么讲究吃喝的人,此刻詹天佑就坐在一个很普通的的馄饨摊前,捧着一碗热乎乎的馄饨,正喝得痛快。旁边坐着他的朋友欧阳庚,也是捧着海碗大口的喝着热乎乎的馄饨。
詹天佑,字眷诚,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即公元一八六一年,广东南海县人氏,但是祖籍却是安徽婺源县,当年詹氏曾祖一辈为了经营茶叶买卖,于清乾隆年间举族南迁到广东,在广州辖下的南海县定居下来。曾、祖、父三代均经营茶庄,算是半商半儒的小康之家。待家业传承到了詹天佑父亲詹兴洪这一代时碰上了鸦、片战争爆发,国门洞开,詹氏茶庄的生意也遭到冲击。经营不下去了,家道也就此中衰。詹兴洪落魄到以代写书信刻印章谋生。供养詹天佑读书已是非常吃力。
是时,容闳条陈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革新社会。詹兴洪夫妇经挚友谭伯(广州香山人,往来澳门经商)劝说,决定送子詹天佑报考幼童出洋。詹天佑成功获得幼童出洋的名额,随容闳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预备班,从陈兰斌习汉文,从容闳习英文。1872年,与蔡绍基、梁敦彦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从1872年到现在,九年时间过去了。詹天佑从一个十一岁的中国普通少年成长为现在的耶鲁大学学士。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现代人才精英。他和欧阳庚于三年前考入了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到今天为止,他们两人是三十名首批留美幼童里唯一两个完成大学学业的人。【这时的耶鲁大学还是三年制】
当然,整个留美幼童里,詹天佑和欧阳庚不是仅他们俩考进了大学。这个时候在美国正上着大学的人多着呢。詹天佑和欧阳庚之所以出现在北京,只是因为他俩大学毕业了,并且各自顺利进入了读研阶段。
两个人正在写论文,回国是要参与京张铁路的勘探。这是他们论文的载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