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点了点头,说道“《论语?卫灵公》中有载,子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家师曾言道由人兴,亦由人行。”徐齐霖继续问道“敢问长孙公,此两说是异是同,又作何解?”
长孙无忌沉吟了一下,说道“依某看,弘与兴则是发扬光大之意,此两说亦是大同小异。”
说着,他笑着转向上席一人,说道“徐丞若要讨教儒学,当问孔祭酒这位大家才是。某班门弄斧,怕要惹人耻笑矣。”
孔颖达,此次三教论讲的儒家代表,国子监祭酒,儒学大师,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谁还会比他更有资格解释圣人之言。
孔颖达笑道“长孙公,何必把老夫推出,自己来躲清闲。”
长孙无忌摆手道“圣人微言大义,非孔祭酒不能讲说明白。某才疏学浅,不敢露丑,怎说是躲清闲?”
孔颖达摇头苦笑,却巴不得也有个露脸说法的机会,看向徐齐霖说道“徐丞,某与长孙公的解说相同,你可还有什么可询?”
徐齐霖拱手道“小子敢问孔祭酒,此中的‘道’何解?”
孔颖达点了点头,朗声道“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停顿了一下,孔颖达微笑着说道“圣德乃是比仁道还要崇高的德行,或可定义为利于民且解除民之忧患的行为。”
“道为何不能弘人?”
“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
“佛门讲出世,倡舍资财与佛以求来世富报,可于民有利,能解民之现实忧患?”
孔颖达沉吟了一下,说道“不能。”
徐齐霖躬身拱手,表示受教,直起身说道“家师言人生于世的价值,讲积极进取之精神,并称之为历史使命感。”
停顿了一下,他说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乃家师游历南方,见寺庙林立、王朝已更替而发感叹,然南方寺院又何止四百八十之数?”
提高了声音,徐齐霖说道“而今我等生于大唐,亦当珍惜此太平治世,为国强民富而贡献力量。在陛下英明领导下,为大唐盛世而努力奋斗。”
“襄阳郡公,你对此没有异议吧?对大唐盛世,你心向往之吧?”
徐齐霖突然转向发问,把杜荷弄得一激灵,却还得赶忙点头认同,“自当如此,才不负此生。大唐盛世,谁不向往期待?”
“那襄阳郡公可知佛门于我大唐有何贡献?”徐齐霖还不想放过他,又问道“广收资财,大兴寺庙,滥收僧众,不讲今日进取奋斗,只求来世富报。成天阿米豆腐,闭门念经,不耕不织,不纳租庸,于国于民有何益?”
杜荷反驳道“佛教劝人行善避恶,戒本防非,果其能人人奉持,杜会就会安定,岂不有益于国?”
徐齐霖冷笑一声,说道“但凡宗教,有教人做奸犯科、无恶不作的吗?某见识浅薄,还请襄阳郡公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