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开始找补元朝吏员,因为元朝是以吏治国的,甚至执政大臣也用吏员出身的来担任,造成了很不好的风气。
尤其是法令越发的多,越发的详细,一般人不会办,甚至都不能懂,这就越发的方便吏员从中作弊,搞成了吏治代替官治,甚至是代替了君治,这是万万不能的。
还有一个法子是启用没做过官的读书人,读书人想当官,但也有顾忌,大明政权算不得稳固,对内尚未统一,对外北边蒙古尚且保持了不小的力量,顾忌这个新生政权要完蛋。
尤其明朝的高官位置,全都被“淮人”给占满了,只剩下些许的小官位留给他们。
再加上老朱对于做官之人有着高标准严要求,一旦有罪,不是枭首灭族,就是戴着镣铐做事,更是吓退了不少人。
最后一种就是任用地主为地方官。
可是人依旧不够用,而且这些人做官干出来的事情,十分不符合朱元璋统治的需要,于是在空印案后干掉了一批人,顺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老朱对于为官之人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所以他才会在国子监当中大量招生,作为新官僚的储备人才用。
为了防止出现认老师不认皇帝的现象,国子监从上到下的老师们全都是朝廷官员,甚至连校长什么的也都是吏部任命的。
李文忠也没有资格去亲自聘任老师来国子监教学。
国子监自从设立以来,学生来源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官生,一种是民生。
官生又分为两种,最为尊贵的便是官员子弟,另一等就是外夷子弟(西南土司、日本、琉球、暹罗),是皇帝亲自指派的。
民生就是各地地方官保送府州县等学生。
官生占一百五十人,民生占五十人。
朱元璋设立国子监立学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官生如何去执行统治。
因为在他的政策里,你爹是干啥的,你就是干啥的。
但随着不断扩招,民生反倒占比越来越多。
等到了洪武四大案全都整完之后,国子监八千多名学生,就只有四个人是官生了,其余全都是地方官依法保送的学生。
朱元璋对于王布犁忽悠大批人去北方历练倒是没有什么反感的,这帮人主动去总比被吏部派去更加有动力。
现如今北方那个苦寒之地,怕是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
朱元璋开始只是让国子监教育学生四书五经,因为这些学生的出路是当官。
四书五经的儒家的经典,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在里面,孔子的一些思想老朱是十分喜欢的。
尤其是那一套尊王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最符合他的口味了。
至于孟子的一些话,还有苏秦张仪等人,都不让读。
现在国子监的风气既然转变开来,朱元璋决定得让这些学生继续学习大明律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