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发现这个法子还是很不错的,于是就推而广之了。凡是关乎国家命脉的产业,都让太监们去看着,将领们怕他们有不臣之心,或是被藩王们和蛮夷们收买,也让太监去监视着。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了。
东厂,西厂,锦衣卫,基本上也都是因为差不多的原因才出现的。皇帝猜疑大臣,需要耳目监察,需要有谍报机构,才会觉得安心。
到了朱厚熜这里,当然这些顾虑仍然是存在的。虽然正德年间有几个自寻死路的藩王已经叛乱过了,但是还有十几二十个王爷们在大好河山的各地盘踞着。朱厚熜自打继位,就已经看他们不顺眼了。当然这些王爷们也不怎么赞同朱厚熜,因为他在来北京之前,同样也不过是个小小藩王。
而西藏新疆蒙古各地,也都还并没有被并入中国的版图之内,这些地方的王公贵族们,当然也会对于富饶壮丽的中原河山有觊觎之心。他们的领地,和明朝的地盘比起来,基本上可以算是穷乡僻壤。这时候少数民族生产力也不怎么发达,很多日常用品都是匮乏的。从宣宗的时候,互市也中断了,于是他们就只能依靠抢掠来维持了。
有边患,自然就需要驻军,而驻军总是由人组成的。不要说什么既然是大明的臣民就应该忠于朝廷和国家,人总是有不得已的时候,也总会有自己的私心。背叛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不论是再怎么忠诚的人,也都有他的软肋,更不用说那些本就不怎么忠诚的人了。
至于朝臣们,杨廷和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降伏不了他,他就很有可能废掉朱厚熜,另立新君。臣子无能,国君固然会头疼;臣子太能干,那就尾大不掉了。只有时刻让他处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都被自己监视着,才能稍稍安心一些。最后,基本上还是免不了杀掉了事,再寻找新的能臣,重复这样的循环,直到这个皇帝死掉。
朱厚熜才来京城不久,又是一直忙着和杨廷和作对,还顾不上将正德皇兄留下的间谍机构收编。而现在,他一时没想到,撤掉了各地的耳目。王守仁却是想到了的,当然会难免担忧,这个谍报网络的建立也不是容易事,这么破坏掉了,会不会有什么损伤。
朱厚熜顿时有些后悔了,怎么就忘记了这茬事?一时疏忽,结果现在整个国家布下的眼线基本上都被撤回来了。
那些矿上的,还有各织造局,窑厂的还好,并不是多么重要,有与没有都没什么差别,本来就是个让老太监们荣养的地方。
而藩王封地上的,就算想起来,朱厚熜也是要撤了换上自己的心腹的。那些太监本来就不是他的人,又跟那些藩王们相处了很久了,说不定已经日久生情,成了人家的人了,不可信。还是换上自己手下用过的,才让人觉得安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