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5章 东周战国时期—军事制度与组织的完善、农业技术的革新

东周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制度与组织逐步完善、农业技术革新显着的重要时期。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的详细阐述:

一、军事制度与组织的完善

1. 兵役制度的变革

从国人当兵到全民皆兵:在春秋时期,主要实行国人当兵的制度,野人(居住在城郭以外的人)通常没有服兵役的资格。

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和规模的扩大,这一界限逐渐被打破。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凡是适龄男子均需服兵役,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女子也可能被征调随军提供后勤支持。

招募精壮入伍:为了提升军队素质,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招募精壮入伍的方式,并通过特殊训练打造精锐部队。

如魏国的“武卒”,选拔标准严格,训练内容涵盖体能、武器使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士兵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2. 军事组织的优化

行政与军事组织的结合:管仲在组建齐军时,提出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原则,将社会组织与军事组织紧密结合。

这种制度不仅提高了官兵之间的熟悉度,还增强了互相监督和帮助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军队编制的发展:战国时期,各**队的编制有了显着发展。

以卒伍为基本军事编制单位,形成了从伍、什、屯、将到更高层次的军事组织结构。

同时,根据作战需要,还出现了战车编制、步兵编制等适合不同战场的战斗编制。

3. 军事领导体制的改革

文武分职: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废除“军将命卿制”,实行文武分立、将相分职的制度。

国君之下,设有文官和武官系统,分别负责政务和军事事务。

这种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军事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虎符调兵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调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为了确保军队调动的有序进行,各国普遍采用虎符调兵制。

虎符分为两半,右半在君主手中,左半赐给将领。

凡需调动军队,必须验证虎符并配以君主的行文命令方可执行。

二、农业技术的革新

1. 生产工具的改进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取代了青铜农具成为主流。

铁农具具有更高的硬度和韧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深耕细作的需求。

同时,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产量的增加,铁农具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使用上先进的生产工具。

牛耕的推广:牛耕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推广。

牛耕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同时随着与北戎、西狄等游牧民族的交流增多家畜资源也得到了补充为牛耕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耕作技术的进步

深耕细作:战国时期农民们逐渐掌握了深耕细作的技术通过深耕土壤、改良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和产量。

同时他们还注重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施肥和灌溉:随着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农民们逐渐认识到施肥和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使用草木灰、人畜粪便等作为肥料并修建水利工程进行灌溉以确保农田的充足水源和养分供应。

3. 农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井田制的瓦解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兴起。

各国纷纷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如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中就包括了对土地制度的调整。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各国还调整了农业税收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秩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东周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制度与组织逐步完善、农业技术革新显着的重要时期。

通过兵役制度的变革、军事组织的优化、军事领导体制的改革等措施各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制度体系;

而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措施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着提升为当时的争霸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