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与外界的联系,无外乎通过两条途径。一种即为汉中与关中的通道;另一种则为顺长江而下与荆州的联系。本来随着刘焉父子的相继到来,南阳、三辅地区流入益州也有数万家之众。然而刘璋继位之后,由于和张鲁结仇,汉中的通道就此关闭;而另一条则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从益州盆地,到江汉平原,两地海拨相差要有四百多丈。海拨相差大,就意味着长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从下游的荆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进,对当时那还不很发达,全靠人力的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史书上也记载:“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当时人们就把从荆州到益州,这种逆水向上视为畏途。这样从客观上,阻断了不少人才由荆州向益州谋求发展的道路。
益州的文化水平东汉十三州中是低的。
虽然自古以来,益州中也出现过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俊才,而三国时期不乏如法正、黄权、张松这样的天下奇才,但和豫州、荆州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明显还是处于大大的下风。(不能算雍州。雍州已经被董卓、李傕和郭汜糟蹋的一塌糊涂,人才早就跑光了。)
益州当地的风气也很不好,养成了许多当地人士品行上的不检点。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李严的“所治家,尚为小惠,安身立求名,无忧国之事”;彭羕的“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
不是小心眼,就是骄傲自大,傲慢无礼。
还好现掌管益州事物的是罗灵风。罗灵风对人才的看法是‘为才是举’。自求他是能人,对于个别是坏习惯、坏毛病,通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那么讲究,只要不犯大错就行。
而诸葛亮不同,他的用人,主张德才并举。诸葛亮举荐的人才各个都是品德高尚,才华过人的人。也正是如此才会有了后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这一事情。
所以,修路是加快益州一地的经济发展、人才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值得一用的一种方案。
此方案一说,所有有些远见的人无不拍案叫绝。众人望着罗灵风的目光有如看怪物一样。
罗灵风还针对益州种种的利弊,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并打算五年之内,将益州变为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罗灵风针对益州人少地多的情况,提出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方针,令百姓安居乐业。又让诸葛亮移民五万充实益州。
罗灵风还专门提议设置了堰官,令两千名士兵常年驻守当时规模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对其进行保护和治理,并让没有多少才华,却非常敬业,办事任劳任怨的老好人王伉来做堰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