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七百二十七章 戚继光,你为何不篡位!

朱翊钧手里拿着一本奏疏,是都察院总宪海瑞、李幼滋和礼部尚书万士和、沈鲤联名上书,普及算学教育,在乡试、院试中,加大算学的权重,或者说将算学、数理设为门槛。

奏疏林林总总数千言,将过往科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其实就是在说件事,科举考试一直在趋近于更加公平,隋唐时候,不能人人参加科举,两宋时候,出现了糊名,但两宋七成的官员还是恩荫和举荐,到了大明则是没有功名,则没有官位。

考算学,就是让科举变得更加公平,更好的实现为国选士这一个目的。

海瑞的意思是,造神可以造出诗词天才、歌赋天才,唯独造不出算学天才,算学这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具体的做法,就是所有的算学乡试,都由各省提学出题,类似于会试这样的闭门制度,算学成绩按全省成绩划线,取一个中位数,作为举人及格的门槛,全省秀才的算学成绩中位数,就代表中人之姿,连这个门槛都达不到,就不必做举人了。

“科举制度的改革,哪有那么容易朕朱批了这本奏疏,恐怕执行的时候,也要出现很多的纰漏,甚至成为某些人舞弊的工具,会试考算学可以,但乡试和院试,容朕缓思。”朱翊钧对这本奏疏有些犹豫。

礼部提出的这一整套的办法,其实就是会试算学考试,向地方的乡试和院试推广。

在京城,在他朱翊钧的眼皮子底下,会试算学考试整体公平,可到了地方,恐怕就会困难重重。

而且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读书很贵,算学很难。

一些寒门出身的学子,都没学过算学,更遑论连门都没有的学子了,考中了举人就是野鸡变凤凰一样的改变,这个时候再补算学,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在算学身上同样适用。

朱翊钧就是犹豫在这里,为了公平推广算学,结果弄出了更大的不公平来,得不偿失。

“有的时候,最难的不是到西天取得真经,最难的是出发。”朱翊钧思索再三,还是朱批了这道奏疏,不是全部准许,而是部分准许,考举人的乡试加重算学的权重,至于考秀才的院试,仍然不考算学。

这是大明现状决定的。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大明皇宫东侧的东华门外,非常的热闹,今天是会试放榜的日子,这次放榜,在考前备受瞩目的两个集体的成绩也有了眉目,复读生四百零一人,只有一人入榜,而武后生一百六十人,入榜二十八人。

复读生给皇帝种地换来了再次考试的机会,但复读生没能创造奇迹,因为所有参加复读的举人,都已经考了三次没中,而武后生的表现则格外亮眼,一举将军户出身的进士占比提高到了将近40%!

本身大明军户出身的进士,占比就在30%左右,而这二十八个武后生亮眼的表现,提高了这一占比,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大明文武再次趋近于平衡,不过这中间的意义要留给时间去证明,现在最高兴的事儿,应该是报喜!

朱翊钧站在文化楼上,手里拿着一本进士录,有些感慨,这次的会元第一名,是武后生,算学更是满分第一,独占鳌头。

朱翊钧很欣慰,武后生正在成为大明政坛上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这是万历维新的成果之一。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