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结束了,但是事情还没有完了呢,接下来还需要批改考卷,还有殿试,不过因为这一次科举考试是第一届,时间比较匆忙,准备得也不够充分,并没有安排好批改考卷之人,所以邓昇只能把三省六部和御史台的人拉上,让他们来批改了,这些人都是朝堂重臣,区区批改考卷这点小事,还不是信手拈来。
“喏!”众人齐声应道。
宛城考场中,一众朝堂大佬齐聚在此,准备批阅考卷,在开始之前,张宾对众人说道:“诸位,此次科举考试的目的,相信不用在下多说大家都明白的,大王的意思是,这一次三百人里面,必须要看到二十名以上的寒门学子,这是大王的底线!”
既然推行科举制,给了寒门子弟希望和机会,就不能够一个都不录取的,所以邓昇的意思是至少要录取二十名的寒门学子,不是邓昇不想要很多,实在是现在有能力参加科举考试的寒门学子人数实在是太少了,六百多人里面,出身寒门的还不足一百人,录取二十人比例已经很高了,而且这也是为了不触碰世家贵族的神经,免得狗急跳墙。
听到张宾的话之后,众人顿时眉头紧皱,礼部尚书陈群为难道:“二十人?这也太多了吧,这一次报考的寒门子弟还不到百人,而且我刚才粗略的翻阅了一下考卷,发现出类拔萃的大部分都是世家贵族之人,寒门之中虽然也有惊才艳艳之人,可是这是极少数的,二十人太难了,总不能把不符合要求的考生给录取了吧!”
这是一个大问题,别看每次京试都录取三百人,区区二十人并不多,但是二十个寒门学子就有困难了,尽管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寒门子弟的成才率高了许多,但是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比不上底蕴深厚的世家贵族的,难道将优秀的世家贵族子弟拉下来,让不符合要求的寒门子弟上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推行科举制到底是为了帮助邓国吸纳天下英才还是单纯的为了对付世家贵族呢?
就连一直以来都是科举制推行的先锋官,对世家贵族从来没有半分好感的苏弘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尽管苏弘对世家贵族没有半分好感,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培育英才方面,世家贵族甩寒门不知道多少条街了,两者之间的对比就犹如一人在云端,一人在地表,没有任何可比性的,虽然苏弘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把没用的人带进来的。
张宾叹了一口气,说道:“诸位,我也知道这件事有些为难了,我也不认为有二十名寒门学子能够脱颖而出,可是这是大王的命令,录取二十名寒门子弟,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下寒门看到希望,让寒门学子能够奋发图强,更进一步,这是为了我大邓百年大计,纵使为难,也得做到!”
录取二十名寒门子弟,为得就是给寒门看到希望,让他们日后能够更加的努力,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只要努力,就可以当官,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方向,只要寒门持之以恒,日后与世家贵族并驾齐驱,甚至是取代世家贵族成为官场的主力军也不是一个梦。
至于这二十名寒门子弟能力如何并不是太过重要,只要不会太差就好了,邓昇这一次就是要千金买马骨,只有这样,未来寒门的千里驹才会不断地涌现,彻底改变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现象。
邓昇为了打破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现象,宁愿要一批能力平平的寒门子弟,也不要出类拔萃的世家贵族子弟,这让蒋琬、陈群这些出身世家贵族的官员十分不爽,尽管他们也知道邓昇推行科举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是如此明目张胆的打压世家贵族,是不是有点太难看了?
不过他们也不能够反对,毕竟这是邓昇的意思,作为邓国有史以来,甚至是自秦始皇之后最具权势的君王,反对他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死,虽然他们也是朝堂重臣,可是在邓国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比较高级的打工仔而已,能够取代他们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他们不愿意,邓昇自然会找一群愿意的人来代替他们的,这对邓昇来说并不困难。
想到这里,蒋琬和陈群皆点头说道:“那好吧,既然是大王的意思,那我们这些做臣子自然要遵循的了,而且寒门学子也并不是很差,未必就找不出二十人来的!”事到如今,众人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