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ft").ame = "rft_" etdef[2];
正常输出章内容
("readerfs").ame = "rfs_" etdef[3]
叶寒点点头,说道:“是有一些结论,但未必准确。 这一点,我们要从崇祯皇帝的性格来分析,我也希望能对皇您有些帮助。”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在历史,崇祯皇帝死前曾经说过几句话,第一句是臣误我,第二句是臣皆是该杀!第三句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这三句话,其实倒也能对应您的性格,也是,至始至终,您不觉得自己有错,您觉得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在他人身。”
崇祯皇帝脸色更加难看了,但他没有说话。
叶寒便继续说道:“历史学家们发现,崇祯皇帝与大臣们之间的关系非常恶劣,在明朝的历史,一共杀了四个大学士,而崇祯皇帝一人杀了两个。另外,崇祯皇帝是不担责任的,他的每一项政令发出,差不多都是由大臣建议。然后政令若是效果好,那么这个功劳是他本人的。若是出了差错,那么崇祯皇帝必要杀人。在历史,崇祯皇帝曾经六下罪己诏,但每次罪己诏之后不久,崇祯皇帝会杀人,找借口杀人。所以,长此以往,崇祯皇帝与大臣的关系越来越差了。大家根本不会去提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
“兵部尚书叶新甲本来是按照皇帝的意思与金人议和,谁知道议和的消息最后传出,满朝大哗。后来,叶新甲被崇祯皇帝所杀。”
叶寒说道:“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换大学士五十人,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人,杀死兵部尚书五人,杀死巡抚十一人。这样一个滥杀大臣的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能好吗?然而,崇祯皇帝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他真的没有错吗?”
叶寒面前的崇祯皇帝,他的脸色本来很是难看,但这时候却是复杂起来。
人的性格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无论是逃亡南京,还是议和,至始至终,都没有办?为什么呢?历史学家们认为,也许不是这位皇帝格外的有气节,而是他拉不下脸来。每一朝都会有奸臣出现,如大宋朝的蔡京,秦桧等等。只要是国难时,哪里会没有奸臣。奸臣会帮皇帝找台阶下啊!但唯独崇祯皇帝一朝时,一个这样的奸臣都没有。”
叶寒继续说道:“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之所以崇祯皇帝不议和,不逃往南京,这些都不是因为崇祯皇帝气节很强。而是因为没有臣下提出,所以,崇祯皇帝自己是不好意思提出来的。”
这像是在现代社会里一样,领导去下级单位视察,大家吃完饭后,领导自己肯定是不好意思主动提出要去洗桑拿的。
而且,下属提了出来,领导还要三推四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