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兴致盎然,让张三去叫了徐辉祖来。
徐辉祖见了朱棣,行礼道:“陛下,时候不早了,出宫了这么久,是该回宫了。”
朱棣道:“不急,先去那地方逛一逛,朕看看他这青楼,与其他的青楼有何不同。”
徐辉祖顿时就觉得心口有点堵,我们他娘的是姻亲啊,跟大舅哥一起逛这等地方,这是人干的事吗?
可朱棣现在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债多不愁。
当下,二人便带着一干护卫,很快就出现在了街面上。
今日的市集,比昨日更加热闹了,显然是因为昨日不少读书人又将消息传回了南京城,不少读书人闻风而动,便是一些商贾和富户也跟着来瞧热闹。
即使是寻常的百姓,瞧着新鲜,也抱着赶集的心态来。
朱棣看着这些来往的人,只觉得好像有无数的元宝在流动。
他猛地想到什么:“夫子庙那儿,朕听闻也很热闹,可为何那里不能给国库和朕带来收益呢?”
这般一想,朱棣心里便觉得有些不太美妙起来。
一面是百姓穷困潦倒,苦不堪言,所以要轻徭役,要减赋税。
一面却是有人锦衣玉食,一掷千金。
此等世情,也难免当初太祖高皇帝动辄大动肝火了吧。
而这栖霞,无非将来可能是第二个夫子庙而已,唯一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真的能给朱棣带来财源。
有时候书就像特产,可能在某县,这里的读书人都看过此书,可到了数百里之外,许多人对此书就闻所未闻了。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个时代的信息交流本就有着天然的障碍,哪怕是数百年之后,在物流业没有彻底地发展起来之前,特产二字,还是人们出门在外回乡送礼必备之物。
更何况是在这个信息几乎是隔绝的时代了。
朱棣道:“你这搜罗了多少书?”
“搜罗到之后,立即请人去抄写,大抵的图书有九万七千本,其中有四百多本是读书人常见的书籍,其余的……都是许多私藏的文集和古代孤本,各行省的代理们,可是挖空了心思,臣这儿,上上下下,花费也在十数万两纹银以上呢!”
十几万两银子,这银子……足以让任何人瞠目结舌了。
可这时代就是如此,书籍的花费就是如此昂贵,不只如此,你还要费尽心机地找人抄写储藏。
以至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要修书,所谓的修书,其实也就是搜罗天下的书籍进行分类,往往都需要一个宰相级别的人来做总编撰,还需花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正所谓‘盛世修典’,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国家不到盛世的时候,这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事,根本干不成。
张安世用了十多万两就搞出九万多本书,都已算是便宜了,毕竟他握着天下各处书铺的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