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六十年国庆节前夕,首套弹道导弹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卫士”预警雷达系统正式列装。整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早期预警系统指挥所、一号早期预警雷达站(设在亚美尼亚和英国)和二号早期预警雷达站(位于北疆首府西京和阿拉斯加州首府东京)。这两个早期预警雷达站能够保证对德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基地的导弹发射实施可靠监视。
次年二月,中华帝国第一支战略反导部队—导弹来袭预警独立师正式诞生。该师隶属国防部直接指挥。此后。随着导弹监视系统数量的增加,中华帝国又在该独立师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三导弹来袭预警独立军。紧接着又组建了集反导、防空、太空监控为一体的独立集团军。
光华六十一年二月十三日,中华帝国在八个地球卫星监控站部署了卫士雷达系统。这8套系统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中华帝国的太空监控能力,增强了中华帝国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导弹防护能力。与此同时,中华帝国又开始着手建立全方位的空天防御体系。以卫士雷达系统为基础构建的导弹预警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预警雷达的技战术性能。而且还催生出了中华帝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卫士-2型雷达系统。该型雷达辐射能力比卫士型强得多,天线面积更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其自身还自备有核电源,成为中华帝国未来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基石。对德联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提升二十多倍。
整个60年代,中华帝国为了防范来着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一直致力于研制和建立高轨道太空监视系统。借助于中华帝国先进的光学设备,该系统能够监测到弹道导弹发射时导弹推进器在飞行加速段发出的辐射。近而达到监视和跟踪弹道导弹发射和飞行的目的。这个代号为“天眼”的太空监视系统后来发展成为中华帝**的新一代导弹预警系统。
中华帝国的导弹预警雷达系统极大的触动了德联和北约的神经。众所周知的是,德联能够威慑中华帝国。在很多领域能够跟中华帝国平起平坐的根本原因是德联拥有能够打到中华帝国本土的核导弹。
到六十年代时,德联已经装备了2800枚地井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和30枚核潜艇携带的潜射弹道导弹。对比中华帝国战略部队则装备有3200枚洲际弹道导弹,56枚潜射弹道导弹,双方数量上差距不大,质量上中华帝国的核导弹精度高、射程远、速度快,比德联的核导弹要先进一些,但不足以打破中德之间的核均势。
但如果中华帝国打造导弹防御系统成功,那么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无法打到中华帝国本土,而中华帝国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却可以落到德联本土上的话,这个核均势就将被打破,对德联而言,这是致命性的威胁。
为了抗衡中华帝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德联一方面加紧了研发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另一方面则大力改进核导弹的性能。但中华帝国在导弹防御系统上面已经花费了五百多亿龙币,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对于经济脆弱陷入军备竞赛泥潭中的德联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咬牙通过了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计划拨款。德联政府计划用100亿龙币来打造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但跟中华帝国的五百亿龙币投入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