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鱼来亿万浮,逆流方口是鳑头。至今腹上留红印,曾说孤东入御舟。”邵树德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诗。
秘书郎、大夏状元崔棁有些惊异。这诗以前没听闻过,而且描写的是娃鱼,几乎不可能是中原文人所作,难道是圣人写的?或是渤海人写的?
就诗本身来说嘛,还算工整,而且化用了当地俗语。
比如,本地会说汉儿语的渤海人将娃鱼称为“方口鳑头”。
“孤东”是“果多”的音译。
正如靺鞨人将娃鱼称为“其来有时”达乌尹玛哈,他们将娃鱼跃出水面称为“果多”。
诗里还讲了一个传说,即娃鱼腹部为什么有红印?
靺鞨人传说,唐王东征之时,因大马哈鱼来得太多,直接跃到御舟上,唐王不悦,令将士们用木棍驱之于黑水黑龙江,故大马哈鱼的腹部至今仍留有紫红色的印记。
关于唐王东征还有另一个传说。
传闻唐王来到黑水边时,正逢白露时节,被敌人围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有大臣建议,表奏上帝,借鱼救饥,唐王从之。很快,便有一条黑龙带着娃鱼来到黑水,人马吃了娃鱼后,力气倍增,大获全胜——马本来是不吃鱼的,但这是天上的鱼嘛……
这些传说,大夏君臣初闻觉得有点扯澹。
这个“唐王”是谁?什么时候去的黑水?很明显,这是杜撰出来的。只不过当地野人文化水平低,对此深信不疑罢了。
不过这也从侧面看出,“唐王”在黑龙江两岸深厚的影响力。当年黑水靺鞨为了对付渤海人,千辛万苦遣使入贡,一直到唐德宗贞元末被彻底征服为止。
现在渤海人衰弱了,亡国了,他们又按捺不住,想要摆脱渤海人的统治。
邵树德有种预感,从今往后,黑水两岸还会有“夏王”的传说——即便没有,老子也得给你创造一个出来。
这几天陆陆续续来了一些氏族首领,多数是本地或附近的,邵树德就在驼门河口附近设宴招待,增进感情。
“你们一年忙到头,可能吃得饱?”邵树德端坐在虎皮交椅上,看着亲兵、宫人们忙活。
一头头黑猪被就地宰杀,惨叫声惊天动地。
大大的铁锅被架了起来,热水咕都咕都,昆布、猪肉时不时泛起,香气扑鼻。
这次用的是真昆布,而不是像鹅脚掌一样的假昆布——海带这种玩意,不是中国原产,日本海才是其故乡。
鱼或生做成鱼脍,或煎烤,或水煮,花样百出。
还有一些猎来的兔鹿、放牧的牛羊,总之非常丰盛。
但前来面圣的各个氏族头领们,却盯着出笼的蒸饼、胡饼,目不转睛。很显然,比起鱼肉,粮食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陛下,好年景还是能吃饱的。”
“如果猎物特别少,或者鱼来得少了,就吃不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