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通二、通三皆可。”邵树德直接乾坤独断,降低了难度。
以前是60分,现在40分也行,这给一些偏科考生带来了福音——有人默写填空真不行,但策论写得极为精彩,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如此改革后,他们的机会更多了。
“陛下,礼部曾提出增加对义考试,不知此事……”不光邵树德提意见,宰相们也在想办法改革,这会陈诚便提出了建议。
“对义”考试就是阐述对某段经义原文的理解。
这项考试也是近年来才慢慢提出的,历史上五代曾一度加入考试,放在帖经之后,即考完杂文、帖经之后考对义,三场都考完,再考策论——考试的顺序,其实也有过变化,有时候第一场考帖经,但晚唐五代的顺序是杂文、帖经、策论。
听完陈诚的话,邵树德仔细想了想。
“可以加进去试试。”只听他说道:“考五道,通三即可。”
具体通几道,其实也是有说法的。毕竟录取名额有限,通三道是及格,五道全对也是及格,但在选拔之时,还是有区别的。五题对三题,只表明你不会被当场黜落,究竟能不能考上,也不一定。
“策论不用改了,但考试题目需要更加切合实际,比如黄河治理、草原贸易等等,这两年的题目就很好。”邵树德说道:“如此,杂文、帖经、对义、策论,一共四场考试,题也不多,两三天便可考完。”
“是。”群臣齐声应道。
“最后,朕决定,将一年一考,改为三年一考,录取员额不变。”邵树德又道。
此话一出,大伙稍稍有些震惊,但其实也在他们意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夏已经渐渐不需要那么多官员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邵树德为了拉拢文人,又是让依附自己的萧遘等人收卷子,接受考生投靠,又是提高录取员额数目,狠狠刷了一波文人的好感。
一般而言,这都是自己人。
大夏开国之后举行的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更是自己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但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朝廷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剩余尚未控制的州县越来越少,对官员的需求已经没那么大了,那么适当降低录取人数,也就成了必然。
一年一考与三年一考,是三倍的差距。
当然,你也可以降低录取人数。比如去年录取了七十人,你可以降到二十余人,但邵树德觉得这样太折腾。每年都考,第一年没考上的学生直接就住在京城不回家了,如今甚至有在洛阳、北平住了十年之久的外地士人,实在有些夸张。
还不如改为三年一考,明年三月没考上的,麻利点回家,两年多后再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