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评价子产的言论。也就是以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的水平来试问和鞭策考生。
第二部分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分析商与周来解释国道的内容。试问考生的政治道德。张继老觉得他在影射某人……“我只是要杀掉某人和某些人,现在已经OK啦,别人并不用害怕我呀,喂你们不要发抖嘛~~~”
第三部分出自《中庸》,是讲君子处世哲学的,此章有名的成语就是“明哲保身”。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
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
考完两场,对于最后一场,众举子们早已褪去了第一场时的紧张心情,第二场时的凝重,第三场时大家只觉得早已经有点麻木不仁了。
外面阳光折射在号舍里,张继此刻坐在考房里,正看着考题,考题是由贡院里的刻坊印制的,砚台中散发出浓烈的墨香,充斥着读书人的气息。
说起来,策问与今日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差不多。
策问,即是策而问之,申论,则是申而论之。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发于心,著于笔,写一篇文章,。
策问文章要达到‘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的境界,也就说文辞要有气势,如恢恢而远的劲风,有如江河澎湃般,不满溢而出,也就是不能夸大失实。
日近西斜,不论怎么说,五篇策问终究是已是写完,张继校对一遍后,即是准备誊正交卷。
当下时辰已经快要会试三场尽数考完的时间,只等出了贡院等候唐国朝廷放榜了。
早在在张继认真抄写的时候,已经有考生写好试卷。收拾了东西,将写好的试卷放好,最后再仔细的回味这个自己奋斗的地方。
会试有规定,交卷后必须等到最后一日方可出去。出场的时候分三批交卷,午前一批、午后一批、傍晚一批。所以,这些提前交卷的学生,只能先等着,等到最开始午前一批放行。
当张继将第二道题抄写完毕的时候。就听到号舍外面脚步声阵阵,嘈杂的声音从附近传来,抬眼望去,便看到号舍外有不少监考的兵丁来回走动,另外还多了些书吏往来。
疑惑时,便听到三声清脆的击云悍天的擂鼓声传来,然后就有书吏开始在号舍外大声的喊道:“头拔放牌的时间到了,有做完要交卷的考生可以举手示意交卷,等候发签后,拿出考场令牌出场。”
第一批交卷的考生,听了这话。便迫不及待的陆陆续续交卷,领了牌,由监考人员领着出场去。会试的九天八夜,无异于一场激烈的战斗,几乎将每一位考生都磨瘦了一圈,每一位出场的考生都是经历了一场异常激烈恶战,早就忍不住想要回家好好休养一番了。
张继并没有急急忙忙的交卷,而是认真检验了一遍发现还有一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只好等着第二批交卷出场了。
时间尚且还充裕,张继将最后一道题抄写的公公正正,字体也几乎是最佳水平,笔精墨妙。力透纸背。
等到书吏提示第二批交卷的时候,张继也举手示意交卷。一位受卷官走来收卷,将张继的试卷检查一番后,便开始弥封。将张继在答题试卷卷首填写履历姓名、年岁、形貌、籍贯、有无过犯行为、应试情况、父、祖、曾祖姓名处翻折封盖,骑缝加盖“弥封官关防”,然后收起来再由监临官盖上红印,并盖上与朱卷相同之红字编号。
这也是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办法之一。
受卷官收卷后,交由了张继一张放行牌。张继背上收拾好的行囊,提着自己的考篮。和外面一直陪了自己九天的监考兵丁打了个招呼后,便随着引导兵丁,大步往场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