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毛文龙和刘东旸竞争力弱了一点,毛文龙刚当上辽东总兵不久,哪怕是在军中的威信都还不足,而刘东旸虽然能打仗,但是他的宁夏反叛经历让文臣们极为抵触,所以哪怕冯紫英不太在意这一点,但是也算是一个短板了。
尤世功和曹文诏两个人就真的是势均力敌了。
一个是冯唐在榆林时一手举荐起来的,一个则是冯唐从大同带出来的,论资历,论战功,论威望,二人都不相上下,正因为如此,才让冯紫英都觉得头疼。
好在摆在面前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谁当枢密使,那么另外一个人就能成为对蒙古一战的大军统帅。
这同样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位置,甚至能够名垂青史,比起当枢密使来,可谓不遑多让,要知道只要对蒙古一战功成,这主帅回来,迟早也是要安排一任枢密使位置的,无外乎这大华朝第一任枢密使这个称谓显得有些唯一性罢了,毕竟是首任。
在这两个位置的选择上,估计尤世功和曹文诏其实都更倾向于选择当征伐蒙古大军的统帅,对武人来说,打仗才是最具诱惑力的,而为官反而没那么有吸引力。
只不过枢密使这个位置基本上是代表着武人的巅峰,也需要为军队争取利益,这一个位置也不容许文人插手。
都察院左都御史选择了杨涟,也算是众望所归。
杨涟性子刚直,就算是韩爌也压不住,而他能与柴恪等人达成一致,主动输诚新朝,在冯紫英看来已经是极为难得了,那么自己肯定也要有所回报了。
右都御史则让原大理寺卿曹于汴出任,这也是一个最早输诚的北地文人,而且和韩爌、孙居相他们关系不睦,这也是冯紫英让其担任右都御史的一个主因。
吏部尚书由王永光来出任。
这也是一个妥协。
王永光算是北地士人中较为中立的角色,不过其对考成法的接受度比较高,认为地方上的政绩考评早就应该改革,如何量定地方官员的业绩,应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方略大纲出来,在这一点上和考成法的初衷一致。
户部尚书则选了毕自严。
这也震动了整个朝野。
从商部右侍郎直升户部尚书,这样一个巨大的夸升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就算是毕自严是皇上的山东乡人,但这是户部尚书之位,非绝对心腹不能担当,单纯一个乡人是解释不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