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安全,是指心理本身的安全,即心理免于危险、不受威胁和危害的客观状态。它比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内容要更加广泛,在于说,心理安全所强调的是关系与责任,作为社会成员,人与人之间共同维护彼此安全的责任。
从心理安全这个角度可以帮我们看到更多。比如说,有一所学校里的教师们,他们采用了错误的教学方式,常常对学生过度严格地指责和谩骂。这样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到不安、恐惧甚至是无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校园环境缺少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因此,我们不能等到大量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后才开始着手处理问题,而是应该提前预防,采取措施来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一个人是否出现心理安全问题和很多因素有关。有的孩子他本身的心理素质较好,或者自身的家庭环境较好,他们即便遇到了缺乏心理安全的环境,也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反过来,一旦有威胁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出现,对于那些缺乏社会支持,或者自身性格就不是特别稳定、成绩也不是特别好的一些学生,他们就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心理安全问题,应该是从根源上解决学习教育与身心成长的关系,教学环境的问题,要对老师开展教育和引导,也要对家长开展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这样能够减少孩子的心理亚健康乃至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可以说,心理安全是所有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不与其他的公民权利相冲突的情况下,不做伤害他人心理安全的事情,也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区分心理安全的边界?
在刚才的例子中,老师一贯的教学方法就是布置很多作业,对学生有很多的批评、打压。而如果作为校领导或者学生家长,采取非常严厉的方式批评老师,那么老师内心也会很难受,乃至于自己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安全是大家彼此保障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扞卫自己或一部分人的心理安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去保护其他人的心理安全。
也有一种情况,老师的教学方法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有一些学生,因其自身的性格问题,或者家庭教育问题,导致他自身的心理不健康,可能偶尔的一些话、或开玩笑的言论就引发了心理应激事件。在这样的一个事件里面,我们也需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心理健康和心理安全都是基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讨论的。我们在处理心理安全问题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本着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比如针对老师的问题纠正也需要人性化,此外还可以考虑给这个老师安排一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这个老师逐渐去改变他的一些教学风格和性格问题。
另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更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对于学生有帮助的?需要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达成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共识。这个共识,正是心理安全概念它所要界定的部分。
制定标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基于心理安全的概念去分析,什么样的环境及行为是不安全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安全的,要尽可能的分析其中的因果关联。这样,当出现了心理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及时解决问题并做好善后工作,同时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防范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网络上,出现很多“键盘侠”骂战的情况,许多网友因为意见不同,相互对立开撕谩骂,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引发一些人的心理问题,我之前就听说过有一些网友,在这种相互撕扯、强烈言语对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乃至于精神问题。
我们对于网络上的言论也要进行规范,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说了让我们特别难受的话,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合理的回应;同时,我们自身的行为和言论,不会反过来侵犯对方的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将会营造一个更加理性、平和的社会舆论大环境。
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最后,留下一些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我们需要 针对一些不同的场景,去描述出一些明显会破坏心理安全的言论和行为,这个行为的描述,本身是一个专业的问题。
此外, 我们也需要有专门的心理安全员,深入基层,然后,能够对基层的一些心理安全的问题,及时发现 并引导,对当事人给予心理方面的支持。
同时,心理安全的标准如何制定,相关的专业人员如何培养,在维护心理安全的过程中间,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分别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心理安全方面的问题和事故应该如何解决,如何调节,都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无论在哪个时代场景下,心理问题都非常重要,因为痛苦与快乐都是由人心去体验的。大众都能够重视心理安全的时候,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更加体谅彼此的心,爱护彼此的心。
以上附录摘录自网络心理安全教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