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边界感培养

培养“界限感”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本质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安全距离”。距离产生美,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都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培养“界限感”正是告诉孩子与人交往合适距离的过程。

二、培养孩子的“界限感”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者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尊重和呵护。这种“界限感”实际上是在建立孩子的“心理安全距离”,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安全、被尊重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当我们给予孩子适当的“界限感”时,就像是给他们划定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让他们知道在这里可以安心地探索、尝试和成长。这个“心理安全距离”让孩子们能够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不必担心被否定或忽视。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避免过度依赖和侵犯别人的权益。

这种“界限感”还体现在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上。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在必要时提供引导和支持,但不强迫他们去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信任和爱,从而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信。

此外,“界限感”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重要基石。通过明确规则和限制,我们帮助孩子学会自律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权利,以及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总之,养孩子的“界限感”并非束缚孩子的枷锁,而是为他们搭建的一座通往独立、自信和成功的桥梁。只有在一个充满“界限感”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且心理健康的个体。

1.何为心理安全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特曼提出,心理界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这种界限用于区别自我、保护自尊,从而保持社交心理舒适。

建立心理安全距离本质就是让孩子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保持心理舒适,即按照交往对象人际关系或社交情境的不同,调整与对方交往的方式和距离。

这种调整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例如,当孩子与陌生人交往时,可以保持一定的礼貌和距离;而与熟悉的朋友交往时,则可以更亲密一些,但也需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

同时,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侵犯自己心理安全距离的行为,例如拒绝、离开等。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共7页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生命永恒之西沙拯救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