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隐喻(journey metaphor)
旅行隐喻影响了过去-现在的自我连续性。与那些按时间顺序组织过去生活事件的人相比,那些把过去的生活事件想象成道路上的物理位置的人认为,过去在塑造现在的自己时的作用更大,而且这种模式在不确定当前身份的个体中更为明显。此外,旅行隐喻影响了现在和未来的自我连续性。与那些没有进行隐喻思维的人相比,将未来想象为目的地的一年级大学生认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的自我之间有更强的联系。
人际因素
家庭传承(family legacy)
一些大学生的家里有人已经上过大学,而另一些是第一代学生。与第一代学生相比,家里有人上过大学的大学生更频繁地与家人分享他们的学术经历。这加强了他们的大学认同,提升了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
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人们对于自己关键人生阶段的叙述越积极,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越高。与此同时,自传体记忆还包括叙事性(将时间不一致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联想联系(将诸如财产、纪念品、感觉、思想和行动等客体联系在一起)和稳定性(自我在时间上的不变性)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都与整体自我连续性呈正相关。另一个结构式整体性思维,它是指将事物视为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倾向,强调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也与整体自我连续性正相关。
怀旧
怀旧与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正相关。这是因为怀旧增加了状态真实性,并且通过提升社会联系、归属感、接受感和社会支持来增强自我连续性。
怀旧与整体自我连续性正相关。首先,怀旧通过叙事性和联想联结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其次,怀旧通过加强整体性思维中的因果交互,放大自我连续性。
自我连续性的发展观
自我连续性在晚年更高,例如,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不可能低估未来的奖励,青少年和年轻人更关心变化和成长,而老年人更关心稳定性和连贯。更关键的是,老年人表现出更高的外显和内隐的整体自我连续性,比较深入他们的过去和未来。
7自我连续性的文化差异
由于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与西方人相比,东亚人认为过去与现在更相关,主观上更接近现在,他们更有可能将未来与现在联系起来,并欣赏一件事件的未来影响。相对于欧洲人和加拿大人,中国参与者有着更高的整体自我连续性。由于佛教强调自我是瞬时变化的,藏族僧侣表现出的自我连续性低于印度人或美国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