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做到对人生的掌控却又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生的最终目标——死亡的选择权在哪里?是永远不在我们手上吗?
肯定不是,人不是圈养的鸡鸭鹅而已。
还记得前面那个,与世界无关的旁观者吗?那个自以为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掌控的男人吗?
他选择了对自己的人生充分掌控,却在死亡到来时被打破了自己的独特性神话,在死亡一视同仁之时,没有人能够彻底掌控自己的人生。即使这样,在死亡到来前的人生,人们也被生活迫使着学习去面对孤独,去承担自己的生活。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两个关于爱的概念:“爱人”和“被爱”。“被爱”实际上是一种弱势的表现,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去承担孤独时,他通过哭嚎或者展露孤独来获取被爱的奖励,而“爱人”则是一种强有力的状态,是已经克服了孤独所带来的焦虑的个体通过爱人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的一种表现。
这两种状态并不是完全分割的,在我们人生的轨迹中,二者交错着进行。
在人生的舞台上,两种状态如同一曲交织的乐章,奏响着生命的旋律。有时,我们充满激情地奔跑在梦想的道路上,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而有时,我们又会静静地沉浸在内心的世界里,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两种状态并非决然割裂,而是相互交融,如影随形。
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中,我们奋勇向前,仿佛不知疲倦的骏马。我们挥洒汗水,付出努力,与时间赛跑。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激情与活力的燃烧,也体验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喜悦。
然而,生命的旅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陷入思考的幽谷。我们停下脚步,静心反思,审视自己的内心。这种沉淀的时刻,如同宁静的湖泊,让我们得以平复浮躁的心境,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
正是这种交错,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在激情与思考的交替中,我们不断成长、进步。我们学会了在奋斗中保持冷静,在困境中寻找灵感。这种动态的平衡,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稳健且充满意义。
但是人类虽然无法避免孤独,却想要逃避孤独,希望在人间达到一种融合的状态来逃避孤独。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有些人,他们顺应着别人的意志,讨好别人,向着群体的方向走,让自己迷失在群体里。
现在,请你合上书本,垂头静思,是否感觉到所经历的讨好型人格和从众效应都是我们潜意识里为了避免孤独而产生的行为?为了避免孤独我们不择手段,甚至连自己都放弃了,然而最讽刺的是即使这样,那些讨好型人格的朋友们,也无法全然地逃离孤独,难道是因为,那个来自地狱死神阎罗王,给出的生命轮回之桥,那通往永恒之所的独木桥,只容许一种人一个一个单独经过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