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王岚摸不到生意的头绪,应该是商品品相定位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服装的穿着是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很多人会去讲究它的做工,可帽子在南方可有可无,买一顶太阳帽戴几天也许就扔了,在经济发展初期,很少有人去讲究帽子的质量。
还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做帽子这玩意没有多少设备投资,亏了一点对王岚的损伤不至于致命。她还算走运,栽在帽子的困局没几天,小市场又一次升级改造,它已经由地摊杂乱无章的摆设,过渡到水泥板铺设时代,撑起这一片天的当然有前仆后继的商人,但它也存在本土原有的工业底蕴参与到市场的原因,摊位上曾一度风靡的尼龙袜,就是本地的一家国营针织厂的杰作,它把品质优良的产品尝试性地放在水泥板上销售,它的产生的连带影响,几乎提升了小市场某个系列产品的档次。
当火热的销售势头撑起该厂走向顶峰时,某些有能耐的经营户,找到该厂技术人才,他们买来设备自己组厂生产,结果招来很多有识之士蜂拥效仿,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了很强势的地方产业。
王岚也参与其中,做头上戴的帽子失败后,选择了做脚上穿的袜子,她认为这样东西一般人还不能跟,因为它牵涉到投资设备,最后她在这个行业的角逐中胜券在握,在那个地方,当别人的原始积累达到能够办厂的时候,她已经根深叶茂了。
不过在这个转型期里,陈省依然苦苦支撑着这家服装厂,让他感到无奈的是,服装也出现了“帽子”效应,他曾经因为产品的质量问题遭受灭顶之灾,可是三年后,他发明的那种化整为零的做法,变成了周边经商起家的一种手段,乡村的男女老少都有在做这样的加工,他们讲究的是产品的数量,对质量的要求一般都得过且过。
吴畏的工厂定位是走精品路线,一直以外贸加工和大商场销售为主,他搬迁到县城后,租用了宽敞的厂房,设备也换成了标准的生产线。而陈省接过那一摊子使他变得很为难,做精品实力跟不上,走街道批发,成本原因不能和别人比拼,他只能硬着头皮走南闯北找商场委托销售,这样一来,生产是上去了,可又牵涉到回款不及时的问题。
不过,陈省在小街混迹多年,现在他算是在走高端市场,虽然昂贵的营销费用整得口袋里油水很少,但他打心眼瞧不起那些做垃圾货的作坊,让人忍俊不止的是,那些没有完成原始积累的人也心甘情愿地被人贬低一截,直到有一天银行里的存款足已建厂房买设备了,他们的脸上才透出了那么一点傲慢。
小市场商品的廉价定位,某些程度适应了物资匮乏的社会现状,它的影响也是与日俱增,那些收入极低的地区很需要廉价商品度日,他们认为有得穿总比没得穿好,这样的市场辐射,犹如干海绵吸水,没几年就出现“井喷”的效应。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