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形式开始好转,价格开始稳步回升。最重要的是,随着国内各大钢厂的出厂价格和进口的报盘价有了大的上扬,直接刺激到了终端用户的神经。在用户的心理已经形成了“晚买一天就要贵一些”的想法,这些才是支持市场的重要原因。
那些终端用户,平时月用料500吨的,这时候就开始按800吨的计划走。而贸易商之间的流通则更快。大家都知道涨价收货的道理,对自己擅长销售的规格开始不断的备货,以备后需,大势开始向卖方市场靠拢。
在这种形势下,国产材料开始变得好销,我们几家在钢厂合订的材料,已经没有丝毫压力。钢厂刚出新价格的时候,我立即联系了包括俞岚在内的一些非常熟的客户。大部分客户都进行了比较大量的采购。光是这些量,差不多就可以消耗光我们国产材料的库存。不过现在把货全部放出去显然是不明智的,离后面一批材料到库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市场采购才是我们的重点。
俞岚更是又划过来300多万,让我全部为她订购成常用规格。无奈这时候整个市场都动了起来,我并没有在最低价位的时候采购到全部的材料。有一小半的成本略高了些。
而公司的售员们这个时候经常做的事,就是向他们的客户解释涨价的原因,说到底只是强调一点,办款要及时!大部分的客户明白这一点,每当市场活跃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他们也能够接受。
绝大多数公司在这个时候都采用一定时间内留货不留价的策略。我考虑到自己公司的知名度以及客户积累并不强,没有盲目的采用这一方法。依然是保留价格及材料。不过付款的期限比以往要仓促了一些,对终端客户限定在一个工作日内付款,贸易商则是半个工作日。短期来看,这种方法使利润相对少了些。但我认为从长远角度来说,争取到一些好的终端客户,才是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王道。
我们公司地销售重点,当然还是进口材料。
加上市场替俞岚和梁波他们收进来的材料,现在手头有6000多吨进口薄板。大概一周后。第二批1万2千多吨材料就能入库。如何将这些材料合理的分期推向市场,是我现在最大的问题。
如果等下批材料入库后,集中销售,即便市场已经大涨,但我订购的这些规格地材料也很有可能会下滑一些。这已经是一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市场的量。而对我的切身利益又是最大的,容不得我有半点马虎。
通过外贸公司的关系,我比较容易得到一些确切地消息。许华当然不会将什么事都告诉我,不过他有时似有意又似无心的只言片语,已经让我得到了不少重要信息。
目前国内有两家大的进口钢材代理商。一个就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许华所在的浦海对外经贸总公司。另一个是总部位于京城的首都矿业集团。首都矿业集团做这一行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是一家老牌国企,资金实力雄厚。据许华提供的消息,首都矿业集团下半年大将引进价值20亿的进口金属材料。其中有近五分之一为热轧薄板。产地为美洲和欧洲地一些国家。从质量上来说,他们引进的材料要比我所销售的好。但这个时候质量好不意味着好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