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吹黄遍地草木,旷野里,周军大营,行军总管杨济正在巡视营区,此次出征,军中兵员组成复杂,除了靺鞨兵,多有契丹、奚等胡族士兵,他为了以防万一,经常巡营,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不留后患。
不同部族的士兵,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交流起来有障碍,很容易因为误会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冲突,杨济作为主帅,不希望打仗的时候自己军中有人临阵倒戈,所以不敢掉以轻心。
人心隔肚皮,杨济无法预测谁会心怀不满、谁会笑里藏刀、谁会临阵倒戈或者里应外合,除了布置了该有的预防手段,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一视同仁,避免不满的情绪在军中蔓延。,
所谓一视同仁,就是既然打仗,无论胡汉士兵,该有的待遇就该有,不能厚此薄彼。
扎营时,不能老是让胡兵在不好的位置扎营(潮湿、迎风等),平日里埋锅做饭,伙食要一样,不能汉兵吃的是好米,胡兵吃的是陈粮。
既然都是大周官军,那么装备要一致,马匹的分配也要合理,同样不能厚此薄彼。
简而言之,要把靺鞨、契丹、奚族士兵当自己人,否则人家不是傻瓜,见着自己被区别对待,上战场会出力才怪。
而一视同仁,在军法上也有体现,不能为了收拢人心,就对胡兵放宽要求,违反同样的军纪,不能汉兵打二十鞭,胡兵就可以法外开恩只打十鞭。
杨济要做到的就是一碗水端平,但即便如此,他也不确定这些胡兵到底能有多可靠。
自朝廷发兵东征以来,辽东烽火遍地,但截止夏末,实际上没有什么恶战,因为按照既定作战方案,夏季的主战场是鸭绿水一带,而辽东地区,是官军以疑兵牵制高句丽军队。
到了夏末,第三批次出击的兵马抵达辽东,然后才是辽东地区真正决战的时候。
这段时间,杨济所部兵马没有什么重大战事,所以军中胡汉士兵相处还算融洽,可真要到了关键时候,这些参战胡兵的战斗力能有多少、会不会成为软肋,没人说得准。
胡兵之中,靺鞨八旗兵倒是较为可靠,至于其他“新附”的契丹、奚族兵,战斗意志和忠心程度,都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杨济作为“过来人”,当然不想己方因为仆从军阵前倒戈落得怛罗斯之战唐军的下场,所以,心里的那根弦一直不敢送。
他在契丹族兵的营地里转了一圈,亲自查看了士兵们的住宿情况,又和士兵们交谈,听听他们有何想法。
杨济在营州总管任上这几年,学会了靺鞨语、契丹语、奚语甚至突厥语,虽然说起话来不是很流利,但好歹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所以他不需要通事,就能和普通胡兵交谈。
正是因为这一点,杨济对于普通胡兵来说,隔阂感少了许多,加上出兵以来,军营里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所以胡兵们其实没什么可抱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