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相信善良

我们已经明白,人类本为一体,应该关爱众生。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人性底部,是否藏有关爱的潜能?

问题很大,直接指向“人是什么”。因此,不可随口一答,掉以轻心。

我在上文已经说过,脆弱的人类之所以还值得自重、自保,第一理由是具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优势:善良天性。

请注意,我说的是“天性”,也就是与生俱来,而不是情势所需,环境所迫,不得不然。

如果人类确实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那么,关爱众生也就成了一种发乎本能的自觉行为。倘若如此,人类也就太高尚、太可爱了,我们身为其中一员而深感骄傲。倘若如此,我们来到世间做一次人,哪怕时间不长,也值了。

人,真有这么好吗?

答案居然是肯定的。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首先肯定人有善良天性的,是伟大的孟子。

他在《公孙丑上》中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说,一个人突然见到小孩子要掉进井里去了,就会立即惊动内心深处的同情,伸手拉住。这种内心深处的同情,是一种即刻迸发,既没有考虑到要讨好小孩子的父母,也没有考虑到要在亲朋中留个好名,更不是因为不想听孩子的惨叫,就本能地伸出手来了。

在孟子看来,只要是人,都会这样。因此,在那井口及时伸出来的,是人类之手,天性之手。

除了井口的“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人还有其他几项天性,那就是“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对这几种“心”,他进行了理论上的彻底包抄,主要是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一、这几种“心”,人皆有之,是全覆盖,没有例外;

二、这几种“心”,唯人有之,是人与禽兽的最后界线。

“人皆有之”,加上“唯人有之”,这就直接通向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本性。

顺着这个思路,孟子认为,人的很多才能和知识也是自然赋予的,不需要学习和思考就已经具备,他称为“良能”和“良知”。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这就揭示了来自本性的两个特点:“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那么,这种“人皆有之”、“唯人有之”、“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本性,又来自于何处?

孟子的回答很简单:天。

他把“心”、“性”、“天”这三个概念完全打通了,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

孟子还在这三个概念之间呼唤出了一种“气”,那就是“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免费阅读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