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咱记得,好像自己老娘说过过几天有一个文会来着,回去问问,这也算个机会,一直在吐槽没人纳头来拜,那现在不如先把自己的名声给打出去,后面总归会有人来的,刘义符心想。
实在不成,这不还有自己老爹手底下的人么,刘义符手中的锄头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关于自己有点怕怕的陶家,刘义符想了想,好像也确实有点鹤唳风声了,陶家虽也算是名门贵胄,作为暴发户的自己老爹也不差,何况自己还是用无我之境拍了陶渊明马屁的,这个境界应该是对他最好的赞美了,大概率陶渊明应该会放过会放过自己,剩下的主要是来自陶家的压力,不过只要陶渊明都不在乎了,应该问题不大……吧?
寻阳陶氏也算一个新贵门阀,和当时的陈郡谢氏起家很像,都是军功起家。只不过陶家不像谢家那般没有那种中坚人物一直扛鼎下来。谢家经过谢安和谢玄两代人,基本奠定了豪门地位,后面不说各个都是杰出之人,至少也能有一二人扛鼎,而陶家可以说除了陶侃一人,后续陶家子孙混的都不算太好,说是士族其实也有点勉强,但是架不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哪怕死的透透的,还被庾亮给踩了两脚,那也是曾经的骆驼啊。
为什么陶家如此显赫,这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了,陶侃是凭借一己之力让陶家跻身士族阶级,成为一方显赫,同和谢安的一样,陶侃对于东晋王朝都有再造之恩。
之前还是庾亮当权的时候,直接逼反了苏峻,建康被苏峻一把火烧了,这也是建康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毁城,整个东晋被整得鸡飞狗跳,差点亡国,后面是在镇守荆州的陶侃,本来一开始和庾亮不和,庾亮也打压过陶侃,但后面人家还是不计和庾亮的前嫌,和温峤一起率军平叛,陶家自平叛苏峻之乱后,就走上东晋政治的舞台,只是好景不长,陶侃一死,整个陶家就没有能扛鼎的人站出来了,陶家不能说很快没落了,但也过得不算很好。
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陶侃儿子很多,史书记载有十七个人,有名有姓出来做官的就有**个人,陶家在东晋扎根这么久,错非和庾家有旧仇,陶家未必不能再进一步。
理清了这些关系,刘义符心中安定了下来。自己还拍了陶渊明的马屁呢,只是见解不同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的,同样,刘义符也感觉以陶渊明现在的地位陶家应该不太会来和自己大动干戈,刘义符如此看重陶渊明,实际上还是因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太过于出名了,让刘义符下意识地就不得不重视起了陶渊明的评价。
随着大和尚慧可一起进入了一家粮铺,只是,这个牌子怎么看着有点眼熟?刘义符瞥见这个商铺的匾额,门口挂着的赫然就是“泠瑟轩”三个字。刘义符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胖掌柜张溪的那个铺子不也是叫泠瑟轩么,应该没有那么巧合的事情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