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欢一行人继续往前走,进入市场内部,那里则是大宗商品交易的地方。
这时在中间一处广场上,十多辆满载布帛的大车停在一处,一名魏国官吏,站在一辆车上,身前围了十多个身穿锦缎的商人,其中还有两名胡商。
这时魏国官吏先念道:“松江上等绢,共计十二车,底价三千银元。”
商人手中也各拿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货物的信息,他们查看了一下货物,便开始出价。
“三千三百银元!”
“三千五百银元!”
“四千银元!”
一旁的货主则紧张的看着他们,嘴里默默念着一个数字,最后整批货物被一名胡商以四千银元拿下。
官员连忙给货主和胡商一人一张条子,货物便被赶去一旁,下一个商人,又将一批货物赶进来,并将一张纸交给小官。
这时高义欢不禁问道:“去岁一共有多少匹江南的棉布,来我们大魏出售。”
李过等人也不清楚,不过东市的官员应该知道,于是他扭头吩咐一句,不多时便见一名小吏过来,李过问了几句后回道:“大王,去岁一年,仅仅东市,就来了二十五万匹。如果算上藩府为了制造衣甲的采购,还有其他各省的交易量,臣以为应该接近一百万匹。”
高义欢微微点头,忽然问道:“从今岁起,能不能每岁增加五十万匹?”
“这是为何?”李岩不禁问道:“江南的布匹,物美价廉,对于我大魏的纺织作坊,冲击极大。要不是官府采购,大多已经倒闭,如果增加采购,那我们自己的作坊就办不下去了!”
高义欢笑道:“李先生饱读诗书,可曾知道鲁国种桑而致灭国的典故。”
李岩眉头一挑,自然知道这么回事。
春秋战国时齐桓公要称霸,但鲁国梁国发展迅速,对霸主齐国构成威胁。他想打仗又怕破了邻国,伤了自己,还会丢掉与楚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齐桓公问管仲:“有什么办法搞定这两个国家?”
管仲就说,“鲁梁的老百姓擅长织丝。请您和贵族们带头穿缟的衣物,号召齐国内的有钱的人家都去穿进口的缟衣。而且要限制国内工业不准生产。于是鲁梁地主肯定放弃农事,让农户产丝做缟衣。”
齐桓公按计行事,一时间全国流行穿缟衣,在齐国缟的价格大涨。国家可以介入采购,鲁缟供不应求,价格猛增。
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主动放弃了农事,一窝蜂的织起缟来。鲁国百姓见钱眼开,鲁庄公也贪图赋税,放任全国全力织缟,不再种粮食。于是,鲁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纺织狂潮。
如此一来,鲁国原本肥沃的田地都荒芜了。
“大王妙计啊!”陈名夏一听便称赞道。
高义欢回王京几天,一直呆在宫中,原本以为他要消停,没想到又憋出了一个坏主意。
李过却皱眉道:“大王,鲁国小国尔,南明却是一庞然大物,照搬先人之例,恐难以奏效。况且以有典故,南京也很容易识破啊!”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