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与“郡县”是中国古代政治论的重要命题。因其集中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以各朝各代的学者与政治家们都对封建、郡县两制的优劣有过深刻的探讨并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值得称道的经世卓见。但千百年来双方的争论却从来没有过一个实质的结果。不仅如此封建、郡县两制在实践当中也是多有反复。
正如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不立诸侯而置郡县其守令秉皇帝之命以治不得自行其是。所有政令尽自皇帝出群守县令可任意撤换。可秦始皇一代虽十分勤政最终却二世即亡。相比之下周封建下天能历时七百余年。于是汉朝便据此而主张折衷封建、郡县。而唐末的藩镇割据又使得人们开始坚定不移地贯彻起郡县制来。
实际上但凡对“封建”持有好感者都是对皇帝独夫深恶痛绝且对限制皇权抱有一种热烈的理想。他们往往将圣人笔下的三代特别是西周当作理想的范本。而批评“封建”者所批评的对象其实是礼崩乐坏之后所形成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制。此外主张“郡县”的人还认为在封建制下人人都基本固定归属某一个阶层几乎很少有流动的机会。而在郡县制下从王公到平民人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科举制度更把平等制度化平民可以进位辅相。但主张“封建”者却指出这种所谓的平等有一个代价。那就是在封建制下皇权与人民之间还隔着诸侯。天子的暴政可能被一层一层地诸侯所阻挡。而在郡县制下。人民则直接面对最高权力天子的暴政就会让每个人都平等地承受。当然对此主张郡县制者也十分犀利地指出在封建制下诸侯照样可以自行暴政。
总之封建制有限制天子权力的效用却没有平等在堕落之后则会陷入诸侯的暴政;郡县制则有万民平等之利但堕落之后却总是志向皇帝的。而出于人本性之中对权利的帝王们也是倾向于更能让他们大权在握的郡县制。毕竟只要有条件谁都不喜欢被他们限制。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华朝的弘武女皇无疑是一个特例独行的怪人。她在横扫天下一统江山之后并没有像之前的那些帝王那样忙于从圣人古训中寻找治国之策。而是破天荒地从“西夷”那些相进了中原从未出现过的议会制。将原本由君王独掌的财政诸权分割给了国会和地方议会。这一史无前例的大胆举动曾经一度让整个中原为之轰动。
不过无论是新鲜也好抵触也罢议会制总算是在中原稳稳当当地实施了二十余年既没什么大功绩。也没犯过什么大错误。但就是通过这二十余年的实践却为原本对议会制毫无概念的中华学者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他们中不少人更是开始尝试着用议会制来解决封建与郡县这个在古代政论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而黄宗羲与顾炎武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