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基顿先生,我必须拒绝你的要求,明白吗?我们是一个团队,我要对整个团队负责,我了解你是个敬业的演员,这一点我很钦佩,但现在你必须听我的。”诺兰回绝了基顿的请求。
基顿看着坚决的诺兰,知道现在没法和导演争辩了,于是说:“好吧,现在我听你的。”说完,悻悻的离开了。
诺兰顾不上安抚基顿先生的情绪了,因为这个镜头就要开始了。
当工作人员将替身带到高楼上以后,各部门准备就绪,诺兰拿起对讲机说,“各部门准备好了没有?”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诺兰给大家传达,“各部集中精力,争取一次拍摄成功。”
随着诺兰一声开始,替身从高处滑下
遗憾的是这个镜头一次并没有成功,第二次依然没有达到诺兰的要求,直到第三次才终于完成了!
诺兰这一次来纽约拍摄的基本上全部是特效和动作,所以每一天过得十分辛苦,每次诺兰回到酒店就直接倒床睡觉了。
拍摄中还有大量的体现蝙蝠侠力大无比的镜头,有些剧组是用了做好的实物模型,有的诺兰用了液压机械装置将重物抬起,然后在后制时进行合成。
还有一个难点是爆炸场面,小的物体可以采用直接爆炸的形式,比如说一辆汽车,但是大的呢?这次要爆掉非常大的加油站,那就不能真的去爆了,那样的话,就是诺兰同意,纽约市政府也不敢。这种情况只能才用实景缩小模型来完成了。
但是,缩小的模型诺兰再看了以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模型要比实际的小的太多了尽管它也有10几平米,在这么小的空间里直接爆炸的话,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胶片很难记录下来整个清晰的过程。
“不行,这样不行。”在暴掉两个模型以后诺兰直摇头,“别在浪费了,这样的爆炸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一点也没有真实感。”
“那样的话,我们只能搭建一个全景实物的模型了,这个是个费时费力的工程。”旁边的特效助理说道。
诺兰看了这个助理一眼,没有说话,心里在盘算,一个超大型的加油站连上旁边的超市,占地要1000多平米不止,这个活光干出来恐怕要一个多月。当然那样如果拍出来效果一定是最佳的。诺兰想起后世的蝙蝠侠拍摄一共才用了9周的时间,也就是两个月多一点,自己计划的50多天也差的不离谱,他们肯定没有用实物拍摄这么大的场面。
就在诺兰感到为难时,剧组负责烟火的老技师说话了,“导演,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用分镜头单个处理爆炸场面,然后在后期合成,我记得《星球大战》里边大飞船爆炸就是这么拍的。”
诺兰考虑了一下,觉得这样也是行的通的,然后他问道,“那爆炸的速度还是有些快呀?”
“可以采用降格拍摄嘛,《夺宝奇兵》那个骷髅头的融化就是用了这个方法。”烟火师解释道。
诺兰终于同意了这位老技师的方案,点头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我们试试!”
难题被一个个攻破,这次《蝙蝠侠》拍摄彻底让诺兰了解了大制作电影的特效方法,有了这次的经验,他觉得自己不光可以拍摄一些文艺片,同时也具备了拍摄商业动作片的素质,这其实是诺兰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还有一些打斗的场面,说起单个的打斗诺兰自己认为,目前最具观赏性的应该是香港的动作片,现在时80年代,香港的武侠片正在兴起,成龙,梁小龙,徐小明等等一帮子武打明星的名字在诺兰的脑海里闪烁。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武打设计令人过目不忘。
可惜的是,这里是美国是好莱坞,美国观众目前还对中国功夫停留在花拳绣腿的阶段,尽管李小龙先生已经用地道功夫为中国人闯开了美国的大门,但是想要让美国主流市场完全接受那些精彩的动作还需要很长时间。
想想成龙,李连杰在80年代第一次闯荡好莱坞失败的经验就可以看出来,现在美国人对那一套还不感冒。即使有个别喜欢的,但那无法代表主流媒体看法。
美国人可不希望自己的城市英雄在和敌人搏斗的时候使用的是一套醉拳。想到这里诺兰打消了用中国功夫来设计打斗的场面,还是用传统美国人的观点来设计,近身肉搏,像拳击一样击打对方,这样显得有真实感。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辆蝙蝠车的设计。诺兰知道这个车会给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个车是为影片单独制造的,大街上绝不会见到。一开始道具组决定完全自己做这么一辆车,诺兰否定了。思考之后他决定让公司联系通用,福特等大的汽车制造商,把公司的设计给他们,让他们帮着做,影片会给这个车的牌子几个大特写。没错,这就是植入式广告,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过这样的做法,只不过一直没有形成系统。诺兰决定从这部影片开始让植入广告在自己手里系统起来!(冯导嘛,只是跟风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