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5年乙丑,清同治四年,以“制器之器”为目标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虹口原美商旗记铁厂设立。其设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曾国藩派容闳在美国购置的机器,二是李鸿章派丁曰昌以4万两白银在上海收购的旗记铁厂设备,三是苏州和上海洋炮局的设备。
由于虹口房租较贵,且工厂以生产军火弹药为主,有一定的危险姓,遭到了居住在附近的洋人的反对。两年后,制造局正式迁往高昌庙。不过短短的十几二十年,其规模已非同一般,共有职工3000余人,房屋2000余间,分厂16所——机器局、木工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炮厂、枪子厂、炮弹厂、炼钢厂、熟铁厂、栗药厂、铜引厂、无烟药厂、铸铜铁厂和两个黑药厂。
从设置看,这不仅是江南制造局设备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军工厂,而且的确成了容闳所构想的“机器母厂”——绝大多数车间既可以为军用生产服务,也可以制造农业、工业发展所需的民用机械设备。正是从虹口所在的租界搬到老城厢所在的华界以南、浦江西岸,这个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厂”的“局子”才得以不断扩充兴旺,成为清国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制造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以翻译西文书籍、培养技术人员。因此,当时的江南制造总局无论从设置、定位和影响看,都远非单纯的军械所或官办企业,而算得上是集军工、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大型民族资本企业。
十几年后,在华洋人在《北华捷报》上惊叹:“十多年前,中国人购买了旗昌铁厂机器,并将铁厂的机器运到高昌庙,建成一个兵工厂的核心。那时真未料到,它在后来历任的两江总督的培植下,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庞大机器制造局。”
1872年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出掌制造局大权。由于他主张“造船不如买船”,所以从1873到1885这12年间,江南制造局总共只造了4条船。之后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期间,江南制造局更是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由于甲午战败的影响和官办企业的管理问题,整个制造局暮气沉沉,业务不振,船坞亦随之处于半荒废之中。
两月前,上海光复后,江南制造局随之局坞分家,江南制造局易名为“江南海军枪炮厂”,而造船厂亦从制造局中读力出来,取名为“海军江南造船厂”,隶属海军,几是在局坞分家后的第一时间,江南制造局便接到了第一个来自海军的定单,两艘千吨级远洋驱逐舰。
夜幕下,海军江南造船厂的船坞内依是一片灯火通明的模样,在船坞里不断传出的嗵嗵的轰鸣声,船坞内铺着龙骨和船肋间,上百名工人曰夜忙活着,通红的钢制铆钉从烤箱里取出,随着气动铆钉枪的冲击,伴着铆钉枪的铆击,蹦出闪烁的火花,对于江南造船厂来说,这或许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定单,同时建造两艘千吨级远洋驱逐舰,而这种大型远洋驱逐舰又是各国海军所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