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大明朝现状,有点边镇战败则各方相互推诿责任,设置怎么多官职本意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但是最后却变成这样,找不到一个该处置,该负责之人。
最后,往往就是皇帝根据自己的喜好,挑出几个倒霉蛋顶缸,罢官去职了事。
不过这些涉及吏治,不管惩办的是文官还是武将,其实背后都有很复杂的背景,而见效最快的办法,无非就是“选将”和“练兵”。
大明现在的边将,和后世大多数人理解的不同,并非都是酒囊饭袋,许多其实都是敢打敢战的将官,毕竟都是出自将门,常年都在北方混迹,这点血气还是有的。
只是,魏广德深知这些人的顾忌也是颇多,打赢了好说,打输了,死在战场上会得到抚恤,可要是败逃回来,则往往会成为上官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统兵将官,在战场上,受伤难免,可战死的也是不多。
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将官,特别是年长将官逐渐养成了畏战的习惯,总是在开战前想法设法寻找避战理由。
其实他们领着朝廷的兵,哪有什么保存实力的必要,只不过是不想被当做替罪羊丢出去。
这时代可没有手机、电台这样的通讯工具,只能靠传令兵四处传令,落后的通讯方式让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未接到军令不敢贸然行事。
于是,本该四方声援的战事逐渐演变成困兽之斗,鞑子围攻明军边堡,周边明军则隔岸观火,美其名曰等待命令。
裕王已经等了很久了,虽然此时他脸上并无不耐的神情,魏广德也知道不能继续拖延下去,今天还是得给出一些说法来才行。
“殿下,其实要解决边患法子很多,可要真正根除,唯有自身强大起来。”
魏广德这时候简单整理下思绪,看着裕王侃侃而谈道:“我大明建国之初,军力何等强盛,北逐蒙元,恢复中华”
魏广德并没有直接说选将和练兵的话,而是先说明军的光辉历程,虽然有给自家脸上贴金的意思,不过这也是魏广德发觉裕王的一个喜好,那就是吹吹老朱家过往的丰功伟绩,往往会让裕王欣喜异常。
果然,魏广德说道朱元璋、朱棣时期多次北征蒙古,压得蒙古人抬不起头来时,裕王脸上热情洋溢的笑容。
“只是到了现在,我大明卫所制已然破败腐朽,卫所兵大多不堪战,皆是因为卫所兵已经只会耕作而不会杀人之故。
当初我和殿下说过,九江卫几次出征战绩斐然,可实际卫所的情况和其他卫所并无二致,精于战阵,能出征战兵人数极少,只是遇敌实力有限,敌不寡众。
若是敌人敌众我寡,甚至是旗鼓相当,则战局难料。”
魏广德接下里又是自黑,虽然说的是实话,不过听在裕王耳中就是自谦了。
至少在裕王知道的消息里,九江卫数次击败倭寇,在浙江连续和倭寇大战数场,之后更是追歼让南京数万大军都束手无策的倭寇。
“要稳固北部边防,说起来其实也简单,无非就是选将和练兵,选择能战善战之将,如马芳、俞大猷者,让他们按照自己作战习惯练兵,只不过这却是很难。
一旦将官调职,则练就之兵也就废了一半,可若兵随将走,长此以往又极易生变,当初我谋求让马芳调往蓟镇,兵部一直未通过其中就有此意。”
魏广德的话,让裕王微微点头,“你举荐的那些将官都不错,虽然马芳在宣府西路也吃过几次败仗,但却也是宣大最耀眼的将星。”
说道这里,裕王不由一滞,似是想到什么,嘴里喃喃道:“原来善贷是为此,才给孤举荐那些贤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