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雨季时期的黄河之水虽然多,但是只要蓄洪区搞的足够多,也是能够驯服黄河的。
唯一的麻烦就是要迁移沿途大量的人口,这种事放在普通封建王朝里根本做不到,因为这是直接涉及近百万人口的迁移,最关键的是和平时期的话,需要迁移的人口根本就不止百人,而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
也就是大楚帝国立国初期,北方地区常年受到天灾**,山东地区更是频繁遭到各种天灾**,当地人口已经不算多,新河道沿途需要搬迁的人口自然也就不算多。
而且大楚帝国敲定黄河改道工程的时间非常早,老早就开始迁移了。
要不然的话,如果拖上那么二三十年,哪怕是大楚帝国国力强悍,也不可能这么搞。
毕竟那可能是涉及上千万人口的迁移,这根本不可能做到。
有钱没钱都不行!
\b这也是罗志学早早就决定要咬牙搞黄河改道的缘故,因为一旦拖久了就根本不可能做到,到时候大楚帝国也只能是和明王朝那样,对黄河-淮河流域进行缝缝补补,然后年年小洪涝,三年一大洪涝。
过去二十年里,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加上一个淮河,几乎年年洪涝,三年就来一次大洪涝,说实话都把罗志学给整麻木了!
立国初年的时候,尤其是刚占领江北,安庐地区的时候,那几年里一听到什么江北以及安庐发生大规模洪涝,罗志学都着急,匆匆忙忙搞赈济,然后盯着各种水利设施,尤其是洪泽湖防洪大堤等等工程。
而等到后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后,听到黄河-淮河流域发生洪涝,罗志学都是没什么心情上的波澜了,甭管大洪涝还是小洪涝,反正都有一整套完善的防洪救灾流程,让官员们照着做就是了。
\b但是你要说他内心上有什么波澜,那是真的没有……哪怕承顺十七年的时候黄河大洪水波及数省,导致大面积粮食绝收,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于洪水的时候,罗志学都是没什么波澜的。
这要是放在立国之初那会,估计他都要亲自奔赴灾区视察,亲自指导救灾事宜了。
之所以如此,纯粹是被洪水搞的麻木了。
黄河每年都来一会小洪水,三五年就来一波大洪水,要是一直都这么惊讶他早成神经病了。
但是,等黄河顺利改道后,那么过去的这一切将不复存在,至于说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后续大清河这条新河道也迟早会变成地上河,然后导致频繁洪涝出现的问题。
这保守也是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的事了。
等到那个时候,科学技术更发达,\b基建施工能力也更厉害,自然会有更好的防洪手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