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首映式结束了,但是关于这一部电影的话题却是依旧在进行着。而且,席卷韩国,冲出亚洲,奔向全球。
很多人也都在看完电影之后,把自己看完电影之后的评价发上了网上。这一次的评论,并不再向前面的两部电影一样,全是嘉奖了。而是两个极端,一个平凡。
平凡的所谓,就是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完电影,然后评价电影。比如,一个影迷在看完电影之后,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出来:因为没有看过小说,所以看完电影后的感觉,就觉得是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然后,是一个褒奖的极端。很多人看完这一部电影之后,都觉得能从镜头,画面,或者是情节里面找得到自己的影,青春,过去。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致青春》的基调是越来越压抑的,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给观众以情绪释放的出口,直到最终完成了写给前网络时代大学生活的一首挽歌,而共同的情怀和记忆,也使得不少70、80后看完《致青春》后唏嘘不已。也许这一个故事并不高级,但足够打动曾在这样的故事里生活过的人们。
也许青春是宣言书。青春是宣传队,青春是播种机,但在《致青春》里。青春是一则墓志铭。如果说,君宇轩第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面。所描述的青春是用来被怀念的,那么在《致青春》里,青春就是用来被埋葬的。
许多年后。当我们回忆青春时,也许我们会回想起多年以前,在大学校园里谈论祖国、山川、河流的那个下午。那时,我们有纷争,有埋怨,有爱情,有背叛。但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那么多投毒和谋杀案。
青春逝去,无人生还。
这就是君宇轩这一部《致青春》给现代社会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所以说。一些年长的长辈或许是能从电影里面获得一些自己以前的影。却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现在这些已经变质的青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青春。
就正是这样,所以这一部电影,便有了最后的一个极端,贬义的一个极端。一句,全片的混乱、稚嫩、粗糙,都不可能是一个成熟的电影创作者所为。就把这一个极端性质给完全的暴露了下来,直接,明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