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人不争
吴尚道取出的那卷帛书却是朱熙发来的密信。 信中详述了南海普陀山的诸多内幕,镇山法宝,以及最近朝堂上喧声日起的广开海外货路,以通中外有无的声音。
大兴海事自然是以邹子的“九州之外复有九州”为理论依据。 国朝皇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北面不能进取,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南面。 此时朝廷的大军早就平复了岭南、安南一线,非但有漫长的海岸线,还有出海良港。
朱熙提出的“理学”在士人中广受推崇,称他为“当世仲尼”。 “心学”却在理学之外又开辟了一股“反理学”风暴。 一时间重重争议变得朦胧难测,看似朱熙分散了手里的力量,实际上却是将原本自己不能掌握的那些人也纳入了自己的手心,一时发展迅猛。 皇帝初时以为理学过于保守,后来亲自召见朱熙,彻夜畅谈,第二日神光焕发,三个月内连下十六道促海圣旨,据说内廷连东瀛的地舆图都做好了,只等更名东海道。
东海这边风雨欲来,看似与南海并没太大瓜葛,而且南海诸国的香料还不如东海的白银能让京师的权贵动心。 但是普陀山的和尚们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往来海上的舢板船只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船舶送来了香客,送来了真金白银的香油钱,送来了和尚们曾经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神木念珠、锦绣袈裟……观音大士地名头在中土也越传越旺,乃至姻缘求子都归入了观音的名下。 于是越来越多的女香客也不远千里踏上了普陀山这个曾经只有男和尚女尼姑的世界。
朱熙的想法很直接,与其强攻普陀山,不如让普陀山也回归花花世界。 守戒精修的和尚到底是少数,只要占据主流的大部分和尚凡心大炙,佛门还有什么东山再起地机会?
吴尚道随密信一起收到的还有一张船票。 这让他很感慨——朱熙从自己地只言片语之中竟推导出了商业规则,糅合现有的行业制度,朱熙已经开创了多家商行。 而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下的商行在吴尚道的认知里。 已经可以算是不大不小的企业了。
而且朱熙只对能够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下手,比如交通。 比如邮政,还有……教育。 从这些方面看,朱熙远比吴尚道更像个穿越众。 反倒是入圆随圆,进方成方的吴尚道看上去是个不折不扣地土著。
应朱熙的邀请,吴尚道终于在六月间放下山上的事,与疯癫二道化作香客乘船上了普陀山。 此时的普陀岛已经略显红尘规模,沿路的香烛商贩数不胜数。 即便没庙会法会。 香客也是摩肩擦踵,往来如织。 岛上局促的空间布满了酒肆、茶楼、旅舍,乃至瓦肆、青楼。 和尚们早卖了寺田,只靠香油钱也是日进斗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