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监将奏章交到徐琰手中,徐琰细看一遍,面色大变——
江阁老入狱后,徐琰虽然没敢深探其中明细,却也猜测过这件事是出自谁的手笔。最叫他怀疑的是魏王,因魏王和江阁老素来不睦,先前有过诬陷沈平“私藏禁.书”,想以此诱秦雄入局,继而波及江阁老的例子。这回江阁老一入狱,魏王麾下的御史们便蜂拥而上,要说魏王没有参与这件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徐琰也叫人打探过,魏王那里确实是动了手,呈上了许多江阁老与魏猛勾结的信件,而且其中还有秦雄的参与。
徐琰对此也不觉得惊骇,让魏王与江阁老相斗,太子坐收渔利,那是秦雄惯用的手段。
可是他几乎猜遍了所有人,想过任何一个可能参与其中的人物,却绝对没有想到,压倒江阁老的那个人,竟然会是素来不问朝政的临江王!
手里是一封临江王三个月前的请安奏折,上面先是问候惠平帝的身体,然后是闲谈家常,说了些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些他在封地的事情,要命的就在这里,他说有一日去魏猛家里做客,两人相谈甚欢喝得大醉,看见一副字写得极好,就问是出自谁的手笔。
魏猛当时已经酩酊大醉,当即得意洋洋的说那是出自当朝首辅江阁老的手。他还神秘兮兮的说,不止这幅字,他家里还有许多江阁老的墨宝,颇有夸赞之意。
江洵的书法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其墨宝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临江王自然也很追捧,便在奏折中开玩笑,说若是下次圣上要赏他东西,不如就多赏几幅江洵的字吧。
这封奏折到底是什么意图,临江王、惠平帝和徐琰都是心知肚明。
若仅仅是魏王他们出手,惠平帝也许还会怀疑,可这位临江王多年来偏居一隅,向来都安分守时,半点都不问政事。这回他特意以这种方式道明此事,显然也是有提醒惠平帝的意思。
也许怀疑的种子在那时就种下了,后来魏王翻出此事,惠平帝自然会想起这封请安奏折。
徐琰很了解惠平帝的性子,身在局中的人开口,他还会斟酌考量,但一个局外人涉足其中,他便容易偏信。
难怪他那样迅速的便将江阁老投入狱中,原来这伏笔,早在三个月前就打下了。
手指摩挲着奏折封皮上的锦缎,徐琰心中在迅速的权衡。好半天,惠平帝才问道:“你怎么看?”
“临江王久疏朝政,魏猛又是惠嫔娘娘的兄长,他若真的跟江洵有所勾结,恐怕未必会这样轻易的道出口。”徐琰语含怀疑,“不过兹事体大,不得不察,既然皇兄有命,臣弟奔赴五麟教时,会用心查访此事。”
“嗯。”惠平帝点了点头,“不管事实如何,务必原样呈上。”
徐琰应命,退身离去。
走出永和殿之后,徐琰依旧抿唇不语,然而心底里到底宽松了许多,瞧着那阴云之下的明瓦飞檐,心里只觉得悲凉——如果没有揭发那本《通玄经》的真伪,皇兄是不是依旧更偏信魏王?
帝王之心原本难测,然而一旦他有了执迷,那便成了软肋,一戳即中。那也是有心人手中的利器,所向披靡。
是非黑白,相信或怀疑,都只皇帝在一念之间。
所幸的是,惠平帝终究没有沉迷太深,没有深信魏王。江阁老的性命暂且无忧,如今要等待的,就是五麟教的捷报和秦雄的真面目了。
——一旦秦雄的真面目揭晓,许多事情随之大白,皇兄又怎会没有考量?
是夜收整行囊,清点人手,次日天蒙蒙亮的时候,徐琰便带着一行人出了京城,直往武川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