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532章 海捞瓷

但是在文物收藏界,海捞瓷是专指在古代的九州与域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水域中遗留并打捞出水的历代陶瓷器物,也称“海瓷”。

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兴盛于宋元以后,宋末元初时期,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瓷器顺着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流传于世界各地。海上的天气恶略多变,有不少商船遭遇沉船,所载之物也随之沉入海底。

沉入海底后的瓷器,必然会有海底生物在瓷器上附着、生存、死亡,并随流瓷器一起经受海流的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所以能够在海捞瓷上,看到海底生物残留体的明显特征。

瓷器来源于瓷土,与碳酸钙类矿物质有很好的物理亲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类矿物质,海水的流动和温度变化会使海水中这些盐类物质逐渐集结在瓷器表面。但瓷器表面釉层坚硬光滑,附着在次有上的沉积物并不牢固,以稀盐水金跑跑数日就会剥落,个被较为牢固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可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

清洗过后的海捞瓷,会变得非常干净,崭新如初,不过海捞瓷釉面在经过长时间海水的冲刷腐蚀后,其釉面哑光暗淡。这在区别与真正的同时代瓷器后,又有着独有的美感,使得海捞瓷在瓷器收藏中,备受追捧。

有人说“海捞瓷”是沉睡海底的历史,也有人说是黄金水道的见证,还有人说是洗尽铅华的国宝,更有人说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在国家层面,对海捞瓷进行重要的考古发掘,并为此组建了专门的水下考古队。

南海海域水下考古,自二十世纪中叶开始,1967年在西山群岛北礁发现第一艘古沉船;1975年粤省考古队首次在北礁进行前海探摸,发现唐代沉船及瓷器;1996年,琼海市渔民在北礁和华光礁一代发现大量瓷器和钱币;1998年,国家考古队在北礁、金银礁和华光礁一代进行水下考古,发现14处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水下遗存。

南海出水的陶瓷器物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只秦汉以来,九州各地窑口的产品,其中尤以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器为最。

海上丝绸之路最辉煌的时期,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期。

那个时期的大明帝国,牛逼到拥有对商品的绝对定价权。

自秦汉以来,直至清中期的两千余年间,九州一直都是屹立在东方之巅的泱泱大国,与异国异族的交流交往十分广泛。代表其生产生活技艺最好水平的丝绸业、制瓷业、制茶叶等的顶尖产品,除供应皇室贵胄之外,更多的用于与域外族群的贸易和交流。

这些交易,最初的时候基本都是以物易物,但是对于双方交易商品的价值,一直都存在争议,只有在明朝时期,才有着绝对的定价权。

域外族群想要和大明帝国做生意,进行交易,就必须按照大明帝国的定价来进行。

一斤茶叶,大明帝国可以定价为一颗钻石。

一匹丝绸,大明帝国可以定价为黄金百两。

一件瓷器,大明帝国可以定价为白银万两。

而且从不议价,域外族群想要与大明帝国做生意,就必须接受大明帝国这样的定价。

靠着瓷器和丝绸茶叶,九州从世界各地兑换到了大量的珍珠宝石,白银黄金。

十五世纪时期,欧洲白银产量十分巨大,十六世纪初期,日不落帝国的白银开采量也急剧飙升,十六世纪四十年代美洲又发现了大量金矿。

欧洲殖民者将掠夺来的白银纷纷通过帆船,源源不断的运到九州,换取一批又一批的物资,九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国。

从1567年到1644年,通过海外贸易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为三亿三千万两,相当于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而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海外白银的巨额流入,白银才有了货币化的趋势。

不过也正是白银的货币化趋势,才引发了大明帝国的经济危机,让原本屹立于东方之巅的大明王朝,迅速陷入动乱,直至衰亡。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各类杂税统一征收白银,这让白银正式成为大明帝国的官方交易货币,但是白银货币化给明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时候,面对海外白银的巨额流入,明王朝很高兴,一举两得,有钱赚还刺激了国内的经济,但时间长久之后,势头就不对了。

占据世界三分之一量的白银是进来了,但是民间生产力落后无法提升,导致东西被国外买走,几乎掏空了整个大明王朝。

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再加上天灾**不断,原本屹立在东方之巅的大明帝国,就这样沦陷,风雨飘摇。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