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部分诗词爱好者、新诗歌词写作者以及初学者练笔而言,我归纳的一佳、二歌、三沃、四月、五泰、六微、七萧、八尤、九元、十寒、十一真、十二侵、十三江、十四庚、十五青、十六东、十七支、十八锡、十九屋、二十鱼等二十部《国韵》(国语诗词韵部),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它主要依据就是国语发音,大家都会说国语了,那就不会用错了。
至于有的人认为九元与十寒、十一真与十二侵等应该合并,我只想说一点,国语发音标准的话,它们彼此之间的差距真的很明显!
同时,这些韵部之间,各自都有很多完全相同的同伴,根本不像“而”音字寥寥无几只能归于近似的十八锡,完全没有必要把各自韵部都有很多字,两者之间又存在明显差异的类似九元与十寒合并成一个韵部。
——我们是现代人,我们需要按照国语发音划分韵部,国语发音存在差异的,韵部内字数多于“而”音字的,它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韵部。
——我们不需要十三辙,以及跟十三辙差不多的“所谓的《中华新韵》”!要知道十三辙是清末民初的戏曲、曲艺人所遵循的古韵,并不完全符合现在的国语发音。
对于习惯国语发音的现代人来说,把听起来完全不同的十一真与十二侵合并成一个韵部的差异程度,都足以支持把十二侵与十五青合并成一个韵部了。至少十三辙把二十鱼并入十八锡的理由,用到十二侵与十五青的合并也似乎并无不妥,都是音近而口型不同。
当然,用国韵的韵部,同样要用国韵的平仄。阴平、阳平是平,上声去声是仄。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国语或者说普通话作诗填词的问题,这个其实是很荒谬的一件事。它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根本不适合的问题。
这里谈到一点,什么是诗词?除了叙事抒情以外,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字义大于词义,构词新颖、独特、无定,行文精炼简直。
而国语,又称之为白话、普通话,连文章也称之为白话文,但究其本来,也不过是时人口语。而从古到今的打油诗,除了寥寥无几的几首之外,都是口语、俚语为主,至现代打油诗,更是除了五言七言的字数以外,诗词的平仄等等一概不讲,就是顺口溜,连称之为打油诗都不适合了。
这里要说到国语的特点,或许有人也注意到了,那就是单词化以及固定化,以至于当人用古语方式说话的时候,现代人完全理解不了,已经完全的思维僵化了。同时,这种倾向也导致了国语的西化,就是说跟西方文明只有词,没有字的概念接近。
所以说,就是这样的所谓国语,其实并不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如何能够以之作诗填词呢?连书面语都是白话文,如何能够符合精炼简直的要求呢?
譬如说“明白”一词,给任何现代人听到,都会跟“理解”搭上关系;听的人是这样听的,说的人是这样说的;听的人绝不会去理解这词有没有其它含义,说的人也绝不会将之赋予其它含义;就算这词前后有其它字词,说的人、听的人也不会误认。
或许有一部分词有歧义,但是自从推行白话以来,追求的目标就是消除歧义,固化词义甚至部分字义,让说者与听者不会因构成词的字义去影响词的词义。
这是一个进步,相对于口语来说,甚至于白话文对于文言文在理解方面来说也是一种进步。但是固化词义的一个缺点就是,词的数量增多,词的运用不够自由。因之而来的一系列后果就是思维僵化,也就是我一直感觉推行白话就好像是在推行白痴化一样。
还以“明白”一词举例,对于“理解”这个含义来说,推敲字义,只有“明”的含义与“理解”有关,“白”的字义只是因其具有浅显的含义而对“明”进行修饰。
你可以这么去理解我说的:随随便便挑选一个词,记住你所体会到的词义,然后把这个词的每个字的字义查字典看看,然后看看相对于你刚才记住的词义,哪个字是多余的。(别用连绵词打击我啊)
——这样的过程一再重复,你就能够最终理解诗词是什么?你就能够理解五言七言里面那词以外的字应该怎么去用?你就能够理解诗词与学校里所说的文言文(就是古文),为什么强调结合前后文去理解、去写作?
同样,那时候,你就能理解我所说的含义。
很多时候,你不能理解,通过学习可以理解;但是,还有很多时候,你能够理解就能够理解,不能理解就不可能理解,因为夏虫不可以语冰,两者不是一个世界。
这里申明一点:这些只是个人认知、感悟,而且我也并没有把我的认知系统化,所以存在论据欠缺、某些方面遗漏在所难免。而且最重要的是,诗词这方面,并非我当前研究方向。
我在这方面目前也就是走马观花的整理一下个人的一些想法,虽然错漏之处或许有,但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属于成见,只是表达一下,无意改变什么改变谁的意见,当然被谁改变的可能也不大。
——所以,我所说的,你赞成你可以继续研究,不赞成大可一笑而过。
——红尘万丈,人人不过微尘,我不过其中之一,你可以认为你自己伟大,但你因此认为别人卑微就很可笑!
——这是我的认知与所行之一。
此外,一段时间以内,不想再写相关东西了。
2015年2月1日18:43:31结束,凌晨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