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勋前一世受家庭影响,才刚小就开始接触比较生涩的长篇古,第一次被家长逼着背诵的大部头乃是《古观止》。
此书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所选定编纂的古代散选本,序言中称其目的为“以此正蒙养而裨后”,是拿来做读书人的启蒙教材的。直至今日,是勋依然能够记得书中绝大多数篇名,尚能全背诵的,也有那么七八篇。
《古观止》按时代排序,其中《周》占了整整卷,《战国》占一卷,其内容无外乎《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几个大部头的节选。《汉》两卷,其中《史记》的节选就占了整整一卷去,然后直接《六朝唐卷之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魏晋之际,就没有几篇华彩的好散(骈倒是不少)传世,你说让是勋抄啥玩意儿去?他总不能把几年后的唐宋章直接搬过来吧,况且唐宋章中也以书信为多,就没有几篇奏疏。
你说我当初要是把《历代名臣奏议》也给背了……想想那大部头,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回想自己惯常抄诗了,还真没怎么抄过章。唯二的一是江淹《别赋》,二是化用《讨武瞾檄》写《讨袁绍檄》,前者乃二年后的骈也,后者虽是唐,却也骈10☆四俪六,散韵夹杂,修改起来并不为难。可是如今要写一篇情辞恳切的辞表,这又上哪儿抄去?
是勋不禁慨叹:孔明啊,孔明。你前两篇辞表干嘛写得那么漂亮?这可让老师我怎么超越啊!
可是提起诸葛亮。他却突然间想到一事。不禁眼前大放光明——对啊,我可以抄诸葛亮啊!
提起汉魏之际的散,《古观止》中只收录了两篇,全都是诸葛亮的,一为《前出师表》,一为《后出师表》——当然啦,后者可能是西贝货,但年代应该相差不远。是勋本人是比较相信“诸葛恪伪造说”的。
《后出师表》一派颓唐之气,什么“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什么“臣鞠躬尽瘁(一作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而且所举实例多,没啥可抄的。《前出师表》就不同啦,言刘备之恩遇,并申满腔忠悃,这正好用来套自己跟曹操之间的关系啊!
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后人视之为宝。不仅仅因为辞的华彩——说实话还是孔明惯常的质朴风格,骨多于肉,实过于——而是因为真情流露,满篇忠臣风骨,乃不得不使人掩卷而泣下也。好,我就抄他了,不信曹操能不受感动。
这也算是徒弟你还报为师的深恩吧——反正你也没机会再写类似玩意儿啦。
略一构思,便即提笔。《前出师表》开篇先谈形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当然要修啦,是勋直接给改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