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自古便被我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遂成洛阳大邑,汉魏以后,相继为都,洛阳逐渐成为天下名城,‘四方入贡,道里均’,在千年历史烟云中可谓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我华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便出自洛阳。纵观千年历史,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此谓之曰,圣贤云集,人文荟萃。……”
1733年5月21日,清晨时分,晋王孙佑钰等一行人在河南府知府王乃徵的陪同下,来到洛阳白马寺,登上了高耸的齐云塔,一览洛阳全城景象。
此时,众人已经登上塔的最顶层,供人站立的空间愈发狭小,王乃徵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在晋王身后,一边注意着脚下,避免踩空掉了下去,一边紧张地看着晋王,为他简要介绍洛阳的情况。
“洛阳城的人口户籍有多少?还有,整个河南府的粮食可堪供应几多人口?”孙佑钰问道。
“回殿下,洛阳城在册人口共有三万二千户,丁口约十四万五千余。”王乃徵立即回道:“我河南府辖十一县又一州,全府人口约三十一万户,丁口一百三十六万余,耕地田亩数为七百八十万亩,粮食作物以麦、豆、谷子、高粱、玉米、甘薯为主。上田亩产两石,下田亩产不及一石,少的只有三四斗,全府粮食产量,以去岁而计,共一千一百三十万石,除去百姓自留足用,再减去饲料、酿酒、制酱等附属农产品外,向朝廷解送粮食一百一十万石。”
“大学士,一百万石粮食可供多少人食用一年?”孙佑钰转头看向内阁参政、文华殿大学生俞文恪。
“回殿下,以每人一年消耗口粮四百斤来计,一百万石足可供应三十万人食用。”俞文恪躬身回道。
“仅供三十万人,还是太少了。”孙佑钰摇摇头说道:“若是遇到灾荒年景,怕是还要从外面调粮。呵呵,隋唐时期,洛阳城可是有百万以上的人口。”
“无妨的。”俞文恪笑着说道:“昔年,隋唐时期大挖运河,以天下养之,方能足供百万洛阳军民。而今,我大秦正在大兴铁路,以洛阳为基,可以西连关中,东结两淮,北通河北,南下荆湖,亦可将四方物资快速运至此间。两相对比,铁路可比运河舟船迅捷多了。”
“另外,洛阳形胜,地缘颇佳,为千年古都,也为世人所认同的。洛阳城,北有邙山,东有嵩山,西有崤山,南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山脉,北临黄河天险,伊水、洛水穿境而过。处在群山环绕中的洛阳地理位置更显优越,古人称其“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为天下少有形胜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