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斐潜要种几颗菜,只需要去买种子来种就是了,顶多了解一下如何辨别种子的好坏,以及种植的注意事项就是了,其余的部分,比如种子是怎样产生的,又是要多少道的工序什么的,斐潜并不需要知道,也没有必要去知道。可是在汉代,如果没有枣祗等人的协助,斐潜就无法将他知晓的这些东西,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如果将大汉原本的农业体系看是一根普通的铁链条,那么斐潜的后世知识就是一颗颗的金珠子,可问题是斐潜的金珠子都是单独的,和原本大汉的农业体系格格不入。
而在中间作为桥梁,进行转化的人,就是枣祗。
枣祗提供了斐潜在军事上的底气,而另外给斐潜的骠骑宝座之下也垫上些基石的,则是南匈奴人。
其实汉武帝在当年就已经摸到了一点封建王朝的巅峰形态,但是很遗憾的是汉武帝并没有坚持探索,也没有将其固化,对其中产生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于是很快的四条腿变成了两条腿,再后面封建王朝甚至连腿都给砍了,死死的钉在庄园之中,用户籍和严苛的律法,使得基层百姓永远只能在有限的地区内从生到死,一代又是一代。
南匈奴人虽然也有匈奴两个字,但是他们和大汉早期遇到的那些匈奴人已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列了,更喜欢稳定生活的南匈奴人选择了亲近汉人,而汉人原本给与这些南匈奴人的态度并不好,一方面不让这些南匈奴人有更多融入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又试图压制和欺负这些人,雇佣了还不给钱粮……
斐潜现在通过了种种手段,分化和吸收了这些南匈奴人。虽然说这些南匈奴人在耕作上面确实没有汉人那么好用,但是在畜牧方面的能力确实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在生猪养殖方面,给与了斐潜很大的帮助。
毕竟斐潜在后世只是知道在菜市场超市买猪肉,并不知道现代养猪场里一头苗猪从生下来到出栏要打多少疫苗,吃多少药,还有猪栏里的日常消毒又是怎样,需要用多少药品等等,即便是后世养猪,若是一个不小心闹起猪瘟来,还是一死一大批。
因此有南匈奴人这样对于畜牧很是熟练的帮手,才有了斐潜在上郡等地的大规模的,半散养半猪场模式的畜牧产业,也才给长安三辅河东北地的这些百姓和军人,提供了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来源。
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才能保证整个的团队运作正常。
枣祗作为农业的负责人,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农业不是坐在庙堂之中,写计划做文章搞出来的,是靠每个农技人员脚踏实地的在土地、鱼塘和果树林里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出来的。
对于一个农业技术人员来说,就得住在靠近农田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