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长征的落脚点——延安
1935年10月19日,*率领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的延安落脚。至此,延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红色大本营。此后,以*为代表的*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直到1948年3月23日才离开。
*在延安的13年,是中国革命力量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从弱到强的关键时期。延安,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小城,是如何成为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如何成为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陕甘边和陕北两地的党组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分别建立起来,是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下正式形成的。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也是中央红军和各路红军北上抗日的立脚点和出发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清涧、渭华等武装起义,接着又搞了三年*工作。沉痛的失败教训,使他们总结出一条真理:要像*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
为了创建革命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打开“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刘志丹于1931年秋到甘肃东部的南梁地区,创建了一支拥有三百余人的南梁游击队,标志着党在陕甘边*工作的基本结束和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开始。11月中旬,谢子长也来到南梁。12月下旬,根据陕西省委指示,将南梁、晋西游击队和两支商贩队改编为西北工农反帝同盟军,后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先后任总指挥。从此,西北地区正式成立了工农武装红军游击队,西北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2年3月22日,陕甘红军游击队打下了正宁县的寺村原、湫头等七十二村后,成立了正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也是陕甘边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根据陕西省委指示,陕甘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红二团。这支队伍在刘志丹、*同志的积极协助下,开辟了照金革命根据地。
在游击战争蓬勃发展和根据地日益扩大之际,杜衡极力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导致在敌人的围剿中失败,照金根据地沦于敌手。
为了确定新的进军方向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933年11月,刘志丹、王太吉、*等同志,在甘肃省合水县包家寨主持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认真学习和领会*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联系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实际,在清算杜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建立红四十二师;开辟陇东、关中和陕北三路游击区;进军桥山中段,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从此,以*红色政权理论为指导,在刘志丹的正确领导下,陕甘边的红军游击战争和革命根据地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34年,南梁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南梁根据地的建立,是*红色政权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具体体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