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刘庸上学的负担,刘升和刘奶奶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平静安定。进入新千年,大家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每到岁末年初刘奶奶的几个儿子女儿也会贴补一些金钱。
一年后,刘庸渐渐感觉洗浴中心的工作,枯燥乏味又没有前途。最重要的是,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50块钱。
他准备回到家中看看,然后去见一下远在青海的一个唐姐梦梦。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个姐姐,还有对在外创业的叔叔也倍感好奇。
回到家的刘庸看见邻居郭老头一个人坐在门口,比起一年前见他时,判若两人。
刘庸上前问好,郭老头抬眼看他时勉强露出一丝微笑。
“你这不上学,可找到工作了?”郭老头双眼迷离,说话已是有气无力。
刘庸说:“工作是有,就是工资太低,我准备换个工作。”
“呵呵!”郭老头的笑声像是从喉咙里发出的,低沉中似乎带着几分不屑。他继续说道:“我最近身体不行啦!你呀!不上学可惜了!”
刘庸听他一说上学的事情,心里就感觉有些不安,但转念一想走上前去,说道:“放心!郭老头,我不上学也会闯出个名堂出来。”刘庸辈分较高,称呼他郭老也没有不妥。
郭老头又“呵呵!”笑着,刘庸也无法明白他的意思,只感觉他大限将至,身体实在太过虚弱。
这时,大黑听到他的声音飞一般地跑了出来,对着他叫了两声,两只充满智慧的眼睛似乎在抱怨他这么久不回来看看。
这时已到九月,家里的两颗枝叶参天的大核桃树挂满了将熟透的核桃,有的落到地上,外面一层青色夹杂老年斑的厚皮摔得粉碎,核桃果滚落一边。
刘庸捡起几个用砖头砸开,吃的津津有味。
夜里,刘升得知刘庸有去青海探亲的打算,高兴不已。
刘升说:“你叔父是个有能力的人,白手起家,他听说你不上学后一直打电话询问再三,你去看看他也好。”
第二天,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刘庸手里拿着几件换洗衣物就出了门,老家距离浮洲市有二十多公里,坐公交车得一个小时。
他坐的是上海至LS的那趟火车,那时这趟火车拥挤得很。
临时买票已没了座位,刘庸第一次坐火车,而这趟火车也给他深深地上了一课。
列车来到浮洲已经跑了十个小时左右,正值西部大开发,一路上往西北去的人,商贩和打工人都已挤满了列车。
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指着衣服上一处面粉油污,说道:“而且,我这份工作也不是什么轻松安逸的活,每天要以苦力换那碎银几两。”
刘庸此时一知半解,未经世事的他不知和他如何对答。
刘庸说:“可是,我已经辍学一年了呀!”
刘振闻言,长叹一口气,忽然瞥见刘庸背包里面有一本洛夫斯基的,不由眼中幽光闪过。忍不住开口问刘庸:“你平常还看书吗?”
刘庸没想到刘振忽然岔开话题,不过这一年来看书,久未与人讨论,不由吐露心生,把和玲珑的约定提了一下。
“虽然下了学,但老想着和玲珑相处的那段日子,吟诗对付,感觉日后相见怕和她差距太大。侄儿起初是这么想,后来读书成瘾就没断过。”刘庸说着自己的感受。
刘振忍不住点头,饶有兴致地问:“都读些什么书?”
刘庸把这一年多来读的书缓缓道来。
刘振的神情却时而莫名,转而凝重起来。在他看来青年文学,多涉世不深的年轻作家所写,各抒己见杂乱无章,很可能使侄儿误入歧途,最后说到武侠仙侠玄幻之流,更让他不敢苟同。在他看来,这种书籍只能消遣时光,所含养分不过热血恩仇,练武修道虽含人生励志哲理,却从来不是聚睛观蚁,大多飘渺潇洒之流。长此以往,如何能明心见性,历苦来方?
刘振说:“你书读的不少,大多却是徒有其表。”
刘庸心里不服,认为叔父稍显自大,那些书都是时下流行,如何就徒有其表呢?
刘振沉默一会儿,说:“我给你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路遥先生的,另一本是明代洪应明的,你听说过吗?”
刘庸摇头,对这两本书却是一无所知。
刘振正色道:“读书是个好习惯,我尚不能坚持,但自古以来伟人圣贤无不是读书历世,才能震古烁今。但你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上学,这条路对于你最容易,学一技之长如厨师焊工种种都是下策!”
他停顿一下,继续说:“我有一个老同学在浮洲有些人脉,你回去后找到他,让他想想办法看能不能重返校园,那里才是你的用武之地!否则,平庸之下,如万人过独木之桥,你这一生怕一眼望穿,寒门贵子不过是个笑话。”